首页 -> 2008年第4期

高中英语教学实施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思考

作者:李银祥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且在近年来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互动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
  
  1.学生合作不主动
   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而许多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地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2.学生参与不全面
  有的学生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多数时候在合作中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而有的同学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这些原因,使得教师难以调动学生人人参加。
  3.学生合作不充分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敢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每当有的小组展示出学习成果,就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许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层理解或缺乏深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接受别人和教师的观点和看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合作学习就容易失去兴趣。
  4.学生角色不明确
  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分组时,往往随意性大,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各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性格等个性差异,使小组成员不能均衡搭配。
  5.教师评价不全面
  教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理应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基础,但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
  
  二、提高课堂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效率的有效途径
  
  1.基本原则和思路
  组织课堂小组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谈、说、评、议”等言语表达活动,从而达到学生个体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教师要改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进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性和合作性学习等新理念,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此外,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在合作学习的分组指导、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总结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使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2.高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改进的主要方向
  (1)讨论话题。设计讨论话题应该考虑其趣味性和拓展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所选话题应是学生很感兴趣并乐意参与的话题。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多角度的话题并考虑合适的人员组合。一般来说,教师应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有关角色展开对话和讨论,若能设计出对课文原意有创新而且可谈论的话题则最佳。
  (2)小组人数的确定和构成。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一般来说,安排5-10人一组为宜。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临时调换座位,以便学生能够“类聚”而畅所欲言;鼓励男女生混编,以调节某些话题的气氛;提供多个可谈论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话题的兴趣自行组合。
  (3)小组成员的角色。小组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担任。
  (4)教师角色和评价。学生讨论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小组讨论活动,以免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在场而拘谨。当学生不会表达某个词语时,教师可及时给予提示;还可在学生讨论即将结束时,迅速浏览记录员的报告提纲,必要时稍作指点。适当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十分有利,教师要认真倾听小组的报告,还应让全班学生认真听,这对学生是种无形的鼓励。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低效现象就会减少,教学效率就必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