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从教学论视角探讨学生厌学的成因

作者:康胜军




  [摘 要]很多中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其主客观原因很多。本文试从教学论的视角:教学目标、教师素养、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学习;厌学;教学论
  
  学习是学习者因为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等诸方面的影响。当前不论在中学,还是小学,很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产生厌学情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许许多多的学者和一线教师已经尝试从学生本身因素或者从学校大环境和家庭等客观因素去追溯原因,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从教学论的视角去探讨这一课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试图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简要分析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一、教学目标——教学为了什么
  
  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回答了“教学为了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理解;技能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校比较强调的是第一个维度,即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而忽视了学生第二、三个维度的发展,即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其充分自由发展。因此,学校更多地是“关注知识”,而不是“关注学生”;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出来就是“给出知识”,而不是“引起活动”。于是,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等方面。因而,在单调统一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更不用谈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等等。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乏味,缺乏信心,失去了求知的渴望与兴趣,于是开始迷茫与浑沌。
  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这比单纯拥有知识更有价值。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上,我们应该做到如下几点:①在获取知识和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总之,惟有把如上提到的三个维度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目标才真正能落到实处,达到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断体验学习的喜悦与收获。
  
  二、教师素养——谁教学
  
  教师素养是教师根据专业和职业需要,在先天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养成的,作为教师角色必备的身体的、心理的品质,主要包括观念,体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品德等。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般来说,当教师在管理一个由四、五十个学生组成的教学班级的时候,他会要求学生统一规格,统一要求,齐步走,一刀切。因此,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没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譬如,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有的学生擅长音乐绘画,有的学生喜欢人文科学,有的学生喜欢自然科学等等,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由统一规格教育转向差异性教育,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个性发展的需求和努力求知的动力与渴求。
  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者对此做过相关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信心,而学生的学习无时无刻不受学习成绩的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首先从教师的教学水平找原因是很自然的。尽管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学生由于对老师的期望值随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高。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业务水平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指示计:学习好的学生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学习不好的厌学、厌恶老师。再次,教师的人格与品德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置之不理,缺少耐心,不能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指导,学生就会出现挫败感,对老师失去信任,对自己失去信心,因而对自己的学习也慢慢失去前进的动力与勇气。如果教师能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去教育学生,学生会不自觉受到影响,因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人道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动力与乐趣,从而减少或避免厌学的可能。
  
  三、教学内容——应该教学什么
  
  教学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它回答了“应该教学什么”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什么知识对学生最有价值,什么知识是他们发展所必要的。目前,在大部分的学校,学科课程在内容上仍然存在着“繁、难、偏、旧”现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没有直接联系。因而,学生缺乏对书本知识的兴趣,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改变学科课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弊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有一名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如是说:“学校是学生活动的舞台,如果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安静地坐着或重复练习直到你的心灵固化为止的话,那么最有价值的知识就如毫无联系的信息碎片呈现出来一般。”因而,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教师需要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以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把学习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无穷的乐趣。
  
  四、教学策略——怎样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是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它回答了“怎样进行教学”的问题。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还是比较单一,传统的讲授法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我们不是否认讲授法的优点,而是认为单纯讲授而不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主动合作与探究,其结果会是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和学习的单调乏味。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习惯不加选择的“全盘接收” 知识,而缺少“批判质疑”的精神,最终失去对学习目标挑战的欲望和动力,导致厌学情绪的高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