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守望者的幸福

作者:郑凤梅




  清平乐
  ——写给“八·三一”讲话
  佳节盛会,
  金风佛丹桂。
  护花人儿今易醉,
  鼓舞振奋快慰。
  守望跋涉憔悴,
  一生爱字相随。
  俯仰天地无愧,
  桃李有情芳菲。
  在《守望》报付梓前一刻,题下这首小词,我没有流下泪来。幸福的春水却沿着全身的血脉向着心田奔涌凝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近半年来,从酝酿到即将付梓,《守望》(校报)就好像我的孩子。我和政教处的老师举行小记者编委选拔赛,初试、复试、决赛,经常一忙就是三、四个小时,站起来腿都麻了。又对小记者、编委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让他们懂得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弱势群体,懂得服务他人。多少个节假日,我带者孩子们去采访留守少年;采访民警、教师、个体商户等普通劳动者;采访校长、采油厂老总等成功人士……带领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内涵丰富的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团队会、前线工人与孩子的“心连心”座谈会,长征干部说长征,周六论坛、心理咨询热线,艺术节……引导他们用心灵的摄像机摄下每一个有意义的瞬间,并在每一个瞬间的体验、深思和感动中自主教育,自主成长。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当我揣着一怀的春暖将美好的理想、信念、情愫植根在孩子的心田,太多的“寒流”却向我袭来。我带着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高考班,一个初三班。还任政教主任一职。同事在议论,家长在担心:这么多“事务”,书教得好吗?还有不同观念的教师家长认为,德育活动“劳民伤财”,耽误学习。怎么办?难道让功利的喧嚣和阴霾将教育理想湮没?
  我不由在心底一遍遍吟咏胡锦涛书记八·三一讲话:“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啊,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培养能够融入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是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啊!总书记的话如醍醐灌顶,令我愧,催我警醒。
  试看在长期智育开发几近“妖魔”化而德育几近“真空”化的背景下,有多少花季少年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混乱,心灵麻木、情感冷漠、意志脆薄。一个真正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分数,而忽略了心灵的灌溉,人格的建塑。我决定,坚持下去。
  “日日登临为望远,痴心所系是长安。”我每天精心备课,改作业到深夜,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我坚持站在教改最前沿,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执教的《世俗奇人》一课被选入中国教师研修网并获国家级精品录像课大赛一等奖。家长的担心,同事的议论不战自退。我得以在德育阵地上坚守着、酣战着、开拓着。十一月,《守望》报进入编审阶段。“守望”幸福,“守望”信念,“守望”一切美好的心愿和事物……我们开设有“彩虹桥”栏目:为家校沟通提供平台,和谐亲子关系;有“感恩”栏目:引导学生通过来稿表达对关爱自己的人感恩之情;有“油高明星”栏目:运动会冠军是明星,学习进步大是明星,优秀值周班长是明星……让人人都在“爱”的氛围中感受成功体验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从而自立自强,向上向善;有“心理健康知识问答”栏目:请专业咨询师回答心理疑难,让学生心中的困惑和迷茫焕然冰释;有“校园快讯”、“班级风貌”、“时事纵谈”、“才华横溢”、“人物访谈”、“七嘴八舌”、“美文美育”等栏目,报纸出刊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主提升的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已记不清多少次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有多少次半夜被电话惊醒耐心倾听心理有困惑的学生的倾诉与求救;有多少次被颈椎病折磨得寝食难安还要神采飞扬地参加学生的活动……
  那一天,《守望》报的清样出来了。恰逢同学聚会,觥筹交错间,大家的中心议题是“财富”。有炒股“牛”了的,有做生意“发”了的,有走仕途“火”了的……我插不上话,忍不住把《守望》清样拿出来校对。一个同学带着几分醉意,冲我眨眼:“老同学,同样是吃苦受累,我们为自己,你是图个啥!”
  是啊!教师图个啥?图的是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图的是在幼小的心灵年轻的生命中播洒下爱与美的甘甜,播种下理想和信念的执着;图的是党的事业、民族复兴大业,后继有人……
  我微微地笑着,没有回答。《守望》报头版转载的《八·三一讲话》中的几行大字橡一盏明灯,把我的心照得透亮透亮。
  “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万列春。”只有在教改的浪潮中醉意游戈的人,只有在青春的田野中播洒爱心无怨无悔的人,才能够明白我们这些校园守望者的骄傲与幸福。
  “俯仰天地无愧,桃李有情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