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作者:张 源




  音乐欣赏课主要面向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热爱音乐,有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关于音乐的知识、理论知之不多。对于这些学生而言,获得美的享受并在享受中提高能力,是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为此,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把美的欣赏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是听觉享受,这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训练和培养学生具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是音乐欣赏课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现代化设备也走进了课堂,这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通过教室音响系统,让学生聆听一些世界经典名曲,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基本要素的感知能力,继而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节奏等,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教育学生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自己命运的主宰。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神奇的一部分,它与创造性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正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的部分。音乐有着特殊表情达意的方式,由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式、曲式,配器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表现性,模糊性和世界性决定了它与人的想象力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欣赏音乐就是一个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心理过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美妙的音乐能使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现实生活中的情与景,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获得种种审美享受。
  二是视觉享受,这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近年来,高校发展迅猛,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精美的照片、资料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也可以播放DVD或者MP4等,让学生获得视觉的享受。这种有声音、有画面的教学,能使音乐变得更形象与生动,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的欣赏中。如:在欣赏《梁山泊与祝英台》时,就可以剪辑一些电影片段为学生播放,让学生对乐曲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等有深切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乐曲深刻意义的理解。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旋律美,认识音乐塑造的形象美,理解音乐的意境美,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不断升华,同时也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二、通过教师的现场表演,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教学中通过演示,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的艺术美。这种面对面现场表演的教学方法既直观,又新颖,教师通过自身的演奏,让学生有一种身临音乐会的感觉,整个教学活动就会处在一种兴奋、激动、聚精会神的情绪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对音乐作品的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及曲式和体裁进行分段、分句、分解式的讲解和分析,再应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加以概括、提示,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在乐曲关键处的多次演奏,让学生反复欣赏,帮助学生去体会、理解和感知不同的音乐情感,这样既可以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的把握,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欣赏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教师在教学时,先介绍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由于中年失明,而被称做瞎子阿炳,他一生刚直顽强、生活坎坷,瞎子阿炳通过这首《二泉映月》,抒发了淤积在内心的忧愤、哀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生在欣赏这首音乐作品时,就要从二胡独特的音色中,去体会它所表现的含蓄、深情,以及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的旋律中如泣似诉,如悲似怒的情绪,这首乐曲情真意切,感动人心,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一份珍贵遗产。
  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由二胡这种乐器扩展到对民族乐器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民族乐器种类,及所演奏的独奏、重奏、合奏等乐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三、通过互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有效方式,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够锻炼学生,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是鼓励学生发言,谈自己聆听作品后的感受。在学生欣赏完一首歌曲或者一段乐曲之后,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感受。这里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包括问题的设置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例如,欣赏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课前可以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所了解。上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倾听,听完后,让学生把有关作者和作品的知识进行介绍,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对乐曲的理解,也可以谈论、甚至辩论;最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和总结。整个过程生动、活泼,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遵循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随乐而听、随乐而谈、随乐而动……体现有效的师生互动,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们借助丰富的想象领略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音乐欣赏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的老师的指导下,从感性认识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理性认识阶段,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二是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大胆进行艺术的创造。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有的学生欣赏完音乐后,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语言来进行描述;有的会乐器的同学,通过模仿教师也进行现场演奏;还有的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小品、话剧的形式加以表现。虽然,在这些学生中,有的理解还很不到位,甚至有偏差,但对于这些学生而言,通过自己的表演,能够获得创造的乐趣,这是很有价值的。
  三是加强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协调和沟通的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教师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方法等传达、展现给学生,学生把自己对知识或音乐作品的理解及表现音乐的过程、方法反馈、展现给教师的过程。上课开始时的师生问好,探索知识时的问题讨论,音乐表现时的情感抒发等,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没有交流,音乐教学就无从实施,交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而这种“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形体语言两种形式。
  口头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交流形式。课堂上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话语向学生传授音符、节拍、速度、力度等有关音乐知识,给学生描述小夜曲温柔、甜美的诗情画意,交响曲气势磅礴的壮丽场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愉悦、动情地给老师讲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这都是在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
  在形体语言交流中,教师用眼神、手势提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通过表情、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内涵、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学生们或会意地点头,示意对老师讲述内容的理解,或自发地和着音乐节奏做出优美、和谐的表演动作,音乐中的喜、怒、哀、乐都淋漓尽致地从每一个学生脸上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思想,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富有创造性的音乐内涵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音乐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将这种艺术赋予吸引人的力量,使学生不但注意接受、乐意接受,而且热切的盼望接受,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廖宗马华.音乐审美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姚思洒.论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3]郭声建.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