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批评教育中的语言技巧

作者:张连义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免不了要运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使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进步向上的内心动力。批评教育中师生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语言,因而讲究批评的语言技巧,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批评的语言要“亲”
  
  学生有了缺点错误,一般都存在恐惧心理,心理状态往往呈封闭型,不易实现师生思想信息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的批评性谈话应从沟通情感入手,以平等的态度、融洽的气氛、热情爱护的语气、推心置腹的方式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情感人,由情入理,打破师生教与受教之间的“森严壁垒”,消除学生心理隔阂,使学生从心里感受到教师批评时的热情和亲切,感受到教师是为他好,是“全抛一片心”。让学生能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在愉悦舒缓的情境中领悟道理,在情感交流的理解中获得心理的平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的批评字字入耳,句句入心。于平心静气中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鼓起勇气,修正和完善自己。
  
  二、批评的语言要“实”
  
  所谓批评语言的“实”,其内涵有二:首先,批评的语言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教师必须克服首因心理效应,在深入调查和充分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正确进行信息处理。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批评教育时对事不对人,论理不论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严肃慎重,恰如其分。既不夸大其辞,故弄玄虚;也不轻描淡写,放纵姑息。其次,批评的语言要实实在在,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心理,少讲或不讲大道理,少说套话空话。用拉家常的方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事、相关事,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做到寓事于理,情通理达,坚持以理服人,力求学生口服心服。
  
  三、批评的语言要“精”
  
  郭沫若先生曾把罗嗦文章比做稀牛粪,太阳一晒就如同薄饼,可见罗嗦文章是极令人反感的。同样,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讲话罗里罗嗦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厌烦,更有甚者还可能激起学生的对立情绪,诱发学生逆反心理。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言不在多,达意则灵。批评的语言必须精练,言简意赅。不能开口谈起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或陈芝麻烂谷子,没有个主题;或拖泥带水,没个头绪;或模棱两可,没个原则。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要根据教育的目标和目的,在头脑中反复酝酿、锤炼自己的语言,深思熟虑,字斟句酌。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使自己的批评语言既短又精,别有见地,另具风格,不落俗套。在内容上有创新,在论理上有特色,表现出批评语言上完美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深刻性。
  
  四、批评的语言要“活”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虽然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由于其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批评教育时,要切实考虑到每个人的心理差异,灵活地组织批评语言,突出语言的对应性。针对优等生的自傲心理,以提示性语言指出其自省点;针对中等生的无为心理,以触动性语言开启其动力点;针对落差生的自卑心理,以鼓励性语言挖掘其闪光点。同时,教师还应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抓住火候,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讲起,娓娓而谈,触机而发。如掘井、登山,逐步地求深、求高。借“兴发于此,意归于彼”地引申发挥,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批评教育中的语言技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常讲常新的话题。归根到底,这种技巧所要达到的效果,都应是使学生能客观地剖析自己,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能跃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