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作者:汤国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看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困惑,进而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并做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参加及观摩过许多国、省、市、县级公开课,在日常教学中“优质”课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比较认同:“优质”课要力求做到确定目标不忘“生”;处理教材善于“变”;选择教法突出“疑”,安排教程强化“动”;创设氛围享受“乐”。
  (一)确立目标不忘“生”
  每节课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目中有“生”。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道德、意志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从而构建健全人格。“育才”先“育人”,一个认知能力发展较快的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质、积极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那是不可能成才的。
  (二)处理教材善于“变”
  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我们的教学应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聚合或取舍,努力开掘教材中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价值的材料,可通过变序、连线、比较等方式加以合理组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新鲜感。从而不断强化其深入钻研的欲望。
  (三)选择教法突出“疑”
  大多教学方法中,“疑问”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疑能激趣,疑能促思,疑能温故,疑能知新。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设疑,千方百计地将重点、难点、困惑点设计成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尤其要提倡让学生提出问题,力求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思考、个个参与讨论的教学境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固然让人惊喜,“吹皱一池春水”也让人高兴。只要有疑,都应积极鼓励学生问。“疑”是主体意识支配的产物,保持并不断强化这种质疑意识,随之而来的将是学生成绩的提高。
  (四)安排教程强化“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当体现在有足够的时间与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动”。课堂上的教师不应是演说家,而应该是教练员,一个明智的教练员是绝不会越俎代疱,替运动员去跑、去跳,能力是练成的,而不是讲出来的,教师的责任在引导、点拨。要动得有效,这不只是外在形体的动,关键在于学生思维的灵动。这就离不开教师有数、有序、有机地安排活动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低效乃至无效劳动。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切实理解教学内容,从容把握教学方法为前提。
  (五)创设情境享受“乐”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达到如期教学效果,也能沟通师生感情。课堂要非常重视创设乐学的氛围。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地广采博取,横向扩展,纵向勾联,寻求训练与兴趣的结合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语言修养,培养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技能,也是创设乐教乐学气氛的重要保证。总之,在快乐的氛围中教学,教就成为一桩乐事,学也不成为负担。乐教乐学,其乐无穷。
  
  二、学生作文想象能力怎样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怎样训练以养成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写出富有创意作文呢,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想象能力的养成,可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想象意识的兴趣调动→想象素材的感知积累→想象结果的表现输出。
  (一)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
  激发欲望的过程实际上是树立学生想象意识,不囿于定论和陈见而大胆质疑,驰骋想象,从而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的过程。美国有位生物教师在给学生上第一课时,讲述一个叫做“开普旺斯”的所谓古生物。他先不露声色地告诉学生,这种生物在世界上迄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然后又津津有味地讲述“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习性,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学生展示“开普旺斯”的一块骨化石。在课后测验时,同学们按照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地答出“开普旺斯”的各种特征和生活习性。然而当老师公布成绩时,同学们都惊呆了,全班无一例外地得了零分。这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请记住,我讲的课并不一定是对的,同学们要会自己分析。”自那以后,这个班的同学便常常在课堂上高喊一声“开普旺斯”,向老师提出各种疑问。后来,该班学生成绩始终在全校居第一。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靠什么调动,这位美国同行用“反向推力”的原理作了示范。调动学生的途径和手段可以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但这种形式的确有可借鉴之处。教学中,在学了课文后教师可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课文的“瑕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想象。
  (二)创设学生想象创新的条件
  高尔基说:“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学生一旦有了想象的兴趣,就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给他锻炼的机会。首先是运用多种形式,让他们感知理解课文,去生发扩充想象,以课文为起点,向自由的天空作无穷的延伸。其次是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去书写自己的想象、创新的设想,可以写周记,开笔会,办文学社,向广播站投稿;尤其是可以利用每单元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想象的材料;可以一事一议,写片断,写过去,写今天,更写未来,写可知可感,也写科幻朦胧。这样经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想象才会境界高远,学生才能刻意求新。
  (三)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无论什么样的想像,多么有见地的创新,都必须要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想象才算完成,想象能力才算得到了表现。
  想象创新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第一,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保证想象意识表现的合理有序。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文思混乱,条理不清,文而无章,前言不答后语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时不能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或者说思维时思路阻塞。因此加强对学生思维条理的训练,是再现想象意识的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剖析时间、地点、因果联系、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等常见的带规律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可以典范的课文为例,品评作者的思维流程,让学生领悟模仿。这样达到思维条理的优化,以保证作文时想象之路的清晰畅通,自然合理。
  第二,训练语言的再现工夫,促使想象意识的增色增辉。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和训练其他任何文体的文章一样,语言工夫一方面靠平时去积累,也可有针对性去练习。我们可以先求表达通顺明了,待时机成熟再求语言表达的流畅明快。如此无意与有意、课内和课外的结合,学生的语言工夫定能提高。
  第三,训练有的放矢,求得想象意识表现的举一反三。测试学生想象能力的作文大致有两类:片断为代表的小作文和可自由驰骋的大作文。我们可以先练片断,再练成文,可针对性地练人物肖像,练心理描写,练场景描写,练看图作文,练续写改写,练实物想象,练对过去历史的描绘,练对未来生活的展望。通过平时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及其表达能力就能不断提高了。
  学生有想象潜能的天赋和创造,关键是我们的观念要更新,认识要提高,目标要明确,方法要改进。只要我们尽力去引导培养学生,就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