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位置的确定》案例设计

作者:李学成




  师:同学们天天都坐在教室里,你能说出自己教室里的位置吗?
  生1:我在二组第三排。
  生2:不对,二组第三组还有一名同学!
  师:很好,在生1描述中加一个条件,就能确定生1的位置。
  生3:较胖的同学。
  生4:较高的同学。
  师:有道理,可如果这两名同学胖、高相差无几,又怎样区分这两个同学呢?
  生1:二组三排左边(或右边)在教室
  师:好,这个建议不错,请大家按这种方式描述一下自己的位置。(板书:二组三排左或者右)
  【学生身边环境和已有经验,是我们组织探究活动可以利用的好资源。熟悉的情景中有陌生的因素,陌生的环境里有熟悉的影子,不仅能够促使探究活动顺利开展,而且使学生在尝试性与研究性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我坐在第三排第三列。
  师:请同学们检验一下,他的描述对吗?
  生2:排、列是什么意思?
  生1:横称为排,竖称为列,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经常说到某排、某列。
  师:生1真是有心人,请同学们按照生1的办法说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板书:3排3列)
  师:现在我们有了描述自己位置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为简捷?
  生1:3排3列。 师:想一想,在“3排3列”基础上,还有没有更为简捷的表示法?(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2:那就只能去掉“3排3列”后面的“排”、“列”字。
  师:去掉“排”和“列”字,表示确实更为简捷。(教师擦去“3排3列”中的“排”和“列”字)
  生3:前面的数表示什么,后面的数表示什么不就不清楚了?
  生2:只要心理有数就可以。
  师:好极了,只要我们规定一下前面的数表示排,后面的数表示列,中间用逗号隔开就可以了。
  现在请大家按这种方法写出自己的位置并交流。
  【从“二组三排”不能唯一确定“我”在哪里,到用一对有序的实数解决问题,体现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认识过程,实现从已有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数学模型,把“可能”化为真理。】
  游戏:1.找一找下列同学是谁?(教师拿出写有下列有序实数对卡片,然后由一名学生找它代表的学生并握手致意.)
  (1,7)(2,3)(3,2)(4,3)(2,5)(5,6)(6,3)(8,5)
  2. 闭上眼睛猜一猜下列同学是谁?(学生都闭上眼晴,老师说下列有序实数对,然后由学生猜它代表的学生)(5,6)(4,6)(2,8)(6,5)
  教师:由以上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一对有序的实数可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正象实数确定数轴上点的位置一样。
  【在游戏中验证,除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外,还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数学也能玩,学生行为的主动参与,必将带动认知、情感的积极参与。】
  师:大家都有确定的位置,老师现在在哪里?谁能帮老师这个忙?
  生1:黑板前面。
  生2:×同学前面。
  生3:×同学东面。
  生4:×同学的正东面。
  师:你们讲的都有道理,但都不能确定老师的位置!不过,把生4的主意添加点什么,也就可以确定老师的位置。
  生:量出×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了。
  师:难怪古人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板书:正东方面、距离)(教师有意移动位置)
  师:我在哪里?
  生:在×同学东偏北方向大约2米的地方。
  师:那么×同学现在也是你们的教师了。(众生大笑)
  生:测量老师相对×同学方位角就行了。(板书:方位角、距离)
  师:确定老师位置的方法与你们的一样吗?
  生1:不一样,表示老师的位置用到角度。
  生2:一样,都用了两个数。
  师:一样与不一样都有道理。不过我更赞成生2的说法。
  【老师在哪里?由于情境发生了变化,显然与学生刚刚建立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因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
  课件展示“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画面及杨利伟返回地面画面。“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实际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4.8公里,返回舱完好无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我国成为美国、前苏联后第三个向太空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国家。
  课件展示美军从航空母舰发射导弹及巴格达一片火海画面。美伊战争美军从地中海、红海发射了战斧式巡航导弹,顿时巴格达一片火海。
  师:看了以上图片,你知道什么?想说点什么?
  生1:美国导弹真准。
  生2:巴格达是伊拉克的首都,美伊战争仍在继续。
  生3:古有嫦娥奔月,今有“神五”遨游太空,我们国家真伟大。
  生4:导弹为什么能指向哪里就能打到哪里?
  生5:估计事先就确定好了位置。
  师:的确,都与位置的确定有关。事实上,我国的导弹一点都不比美国差,假若台湾闹独立的话,台独分子一定不好受。
  【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运用,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或现象,用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师:位置的确定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确实非常广泛。那么,生活中表示位置的方法还有哪些?
  试一试:1、课件展示唐山大地震画面及所配文字
  据新华报道,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0分,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吉祥路一带,即北纬39°38′,东径118°11′。在这次地震中有24万人丧生,是有史以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特大灾害之一,你能在地图上找到震中的大致位置吗?
  2、课件展示广州市地面简图一部分。
  下图是广州市地图简图一部分(图略),如何向同伴介绍“广州烈士陵园”所在的区域?“广州火车站”呢?
  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位置还可用经度、纬度来确定。
  师:还有呢?
  众生:……
  师:就叫“区域“表示,大家看可以吧。好了,今天,我们就先学到这里,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呢?
  生1:位置确定方法有用一对有序实数、方位角距离、经纬度、区域等方法。
  生2:位置确定应用很广泛,也很重要。
  生3:确定位置至少需要两个数。
  生4:我们身边蕴含着很多数学知识。
  师:今天我们只学习了表示位置的几种基本方法,大家有机会还可以学到表示位置的更多方法。
  感悟:长时间曾被这样的事困惑着,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迷恋电脑游戏而不能自拔!想来想去大概是由于游戏人人都能参与,游戏过程充满各种挑战,得想办法不断战胜这些挑战,才能成功,进而获得某种成就感。《位置的确定》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第五章第一节教学内容,教材提供了很生动的例子,但总觉得具有拿着电影票进电影院经历的学生很少,还是选择从学生的座位开始好。因为座位除了蕴含有探究所需要的信息外,它还有极强的可感知、可体验、可操作性,因而能满足学生“知”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启动靠问题,太难或太易的问题不易激活思维,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蹦一蹦能够摘到桃子。”“我在哪里?”这一问题情景贯穿全课,对学生而言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淀了各种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本节课学习重要资源。从我在“×组×排”,到用一对有序的实数确定“我”的位置,学生经历了尝试性探究过程,在尝试性探究活动过程中将课程的价值因素激活,不断地将“可能”化为真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所有新生事物产生的过程一样,要经历各种曲折和挫折,需要不断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据此理念应然的课堂和实然的课堂才能很好的达成一致,学习的意义也在延伸。
  “我在哪里?你能帮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学生获得解决前一问题成功喜悦之后,无疑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同时也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主体位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不断整合、加工、改进,提升以往经验。教师要关注各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虽然大多方案是不完善的,只有把不完善的完善,才能使学习有机展开,使学习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