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与建设

作者:严 晖




  [摘要]高等教育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了高等教育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教师力量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而教师力量建设中师德建设又是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本文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原因分析,从高等教育组织的环境、目标、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建设途径的研究,力图寻找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 组织社会学理论; 建设
  
  “科教兴国,始于教育;教育成败,始于教师;教师优劣,始于师德”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中教师师德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其所培养的人才,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目前,各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诸如教师学术造假,学生自杀他杀事件,以及学生枪击案等为代表的众多恶性事件,每一次事件的发生都引起人们密切的关注。本文试图从组织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并借鉴组织社会学理论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对高校教师师德教育问题做对策性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分析
  
  1. 组织中稳定的声誉体系是师德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
  高等教育组织异于市场领域中的企业组织,“学术机构的组织特征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市场中企业声誉的评价者据消费者而定,面对时刻变换的消费群体和不同的评价标准,企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统一的声誉体系。为了维护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企业必须采取尽可能多的措施来保证自己在不同的评价群体中处于较好的地位,也就是形成良好“口碑”,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要求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高校教师的从业标准高,是一个并非任何人都能够毫无限制参与的职业领域,人员输入输出相对稳定,外部评价者相对单一和固定,高校教师工作成果所面对的评价机构同质性高,其自主性独立于行政权力和领导权威之外,便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声誉体系。同时,高等学校中的组织环境整合程度高,高等教育组织的核心体系得到良好的维护,教师身份地位相对其他职业较崇高,高等教育领域的专家评判的群体力量相对淡薄,限制了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组织中人员与行为进行理性合理评判,于是部分教师产生角色模糊感,角色模糊即个体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 这种角色定位模糊也易导致压力的产生。对压力的错误处理是造成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有甚者投机取巧,做出许多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举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
  高等教育组织中形成了稳定的声誉体系之后,教师在体系中有着各自的归属地位,基于该声誉体系坚强的稳定性,下层教师清楚自身要获得相对较高的师德地位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来改变这种体系的构成,而上中层教师和领导对已经获得的地位容易满足,便不担心自身声誉地位的动摇而忽略自身对师德师风的表率作用。由此,高等教育组织内部形成的稳定的声誉制度造成了我国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2.高等教育组织中信息非对称性和组织成员利益不一致性并存。
  高等学校组织中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学校内部成员利益或者终极目标的不一致性的并存是导致目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高等学校组织的机构设置复杂,科层体系严密,行动执行的过程中各个层次在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进行重新解释,从校级领导到具体的教师个体,层级信息传达受到各个层面不同立场的影响,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此同时,在高等学校组织内部,学校在聘用教师后,双方关系由组织外部的市场关系转变成为组织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学校是委托方,教师是代理方,学校将教学科研的任务委托给教师进行。在双方签订合同后,教师一方拥有的信息,学校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来观测才能得到,许多学校为了节省成本而放松对教师行为的信息获取,与此同时,在教师方面的利益与学校利益和学生利益不平衡的时候,部分教师会采取一定的行为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以教师对待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来说,学校的目标是提高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水平,让教师做高水平的科研,培养高水平的学生,这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学校为了节省对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的成本而单纯依靠论文数量来判断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是目前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采取的高效率行为,为科研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师在拥有对自身科研和教学水平的私有信息的前提下,为了节省成本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提高,面对双方利益的矛盾,牺牲学生利益和学校利益,忽视教学,编造实验结果,进行论文造假,考试送分,考前透题,这从长远上是不符合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标的,部分教师采取这种投机行为来损害对方利益而获得私利。这些行为外在表现就成为众多教师职业道德的失范。本研究访谈中有位被访对象就表达出了面对这个利益矛盾的困惑:“现在我们的抉择,有很多老师可能都在这种矛盾中度过,极端的全科研可能也是少数,但可能中间的那部分老师更困惑,特别矛盾,也不能放弃,我也很矛盾,也很困惑”。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组织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学校内部成员利益或者终极目标的不一致性,这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导致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问题。
  
  3.高等学校组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任何组织都是存活于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共存的外部环境中,高等教育组织也不例外。高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教师是有限理性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受到经验估计,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组织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干扰,在做出符合理性的选择中并不是根据“理想型”的模式来做出决策。而是常常与理性模式的决策方式相差甚远。诸如教师因自己的私事耽误教学来说,在目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所处的高校中竞争也异常激烈,特别是收入水平的竞争比较激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教师收益差距大。外部社会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特别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大,教师自身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上是由自己的社会兼职所得,在投机性意识的推动下,为了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益获得,甚至发生导师让自己的研究生做免费劳动力而被自己的研究生集体“炒鱿鱼”的事件。由此可见,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收入空间变化幅度大。部分教师就会通过牺牲学校教育教学的利益和他人利益来达到自身收益的增加,从而在道德上违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策略分析
  
  1.重视师德环境建设中的冲突环境建设。
  学校在表面上是一个科层组织, 而实际上却对教学活动很少控制, 学校实际上是一个“松散耦合”的系统。 当前科层制形式与“松散耦合”状态下的组织形式并存是高等教育组织的一大特点,高等教育组织基于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下对合法性与效率的追求是造成其大量内部冲突的根源。由此可见组织冲突是教育组织行为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是不可避免的。人们传统上对师德建设中往往是对师德失范现象比较避讳,认为教师形象冲突会导致组织低效,应当消除冲突或者将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态度处理。殊不知,冲突并不是导致组织低效的唯一原因,组织对合法性的制度追求,往往也是形成组织低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原因。组织行为学中把学校冲突分为功能性冲突和功能紊乱性冲突。前者有利于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后者则阻碍组织或群体实现其目的。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寻求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从这个方面许多高校在发生师德失范现象后采取的是保守态度,而另一方面功能性冲突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人为形成一些具有“活化机制”作用的冲突来激活高等教育内部稳定的声誉体系。培养学校成员对争论和异议保持开放性的价值观和规范,让教师和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使教师周围的信息畅通无阻,让教师习惯冲突管理,正确理解和熟悉冲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