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作者:唐秀春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用来形容学生作文,便是指缺少语言的学生是做不出好文章来的。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作文的方法,学生也铭记于心,对如何作文也能说长道短,但最终作文时仍是无话可说。现在的中考尤其是高考,语文科成了弱势科,语文教师自然也就是弱势群体。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学到更多的语言,积累语言。如何让学生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初中语文教学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性一环。
  
  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一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虽经语文教师口干舌燥的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却大有人在。以初中教材第二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及片断,共1400多字,平均每天背诵12个字。就是如此低的要求,一些学生也难以完成,这与我们古人“口舌成疮”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们强调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 。不仅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就现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断呢?古代佳作、现代散文是否可以多熟读背诵一些呢?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2.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从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二节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是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介绍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记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3.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高中语文教学并未对此引起重视。重知识,轻作文是普遍现象,即使就是作文训练也是以对准高考为目标,重审题立意,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语言贫乏,毫无生气。这样的训练,只能使学生的大脑原本贫乏的语言中枢变得更为呆板 。“意无言则不行,言不畅则意不达。”有识之士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水平每况愈下,并非危言耸听。要扭转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数理化学科能课课练 、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当然,这要注意两点。一是,加大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恰恰相反,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是,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从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评作文上花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诵读、博览、作文,三者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不能做出好的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