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一种促进教师反思成长的方式

作者:唐仁钧




  要造就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功夫,就要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而“教学研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就是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我们每周都有某个半天以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单位来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简称“每周半日教研活动”。我们的活动内容是在课题的引领下促进教师反思成长。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对老师确有帮助和提高,教研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活动的开展。
  
  一、掌握观课要领,提高反思水平
  
  我们首先分配任务,哪些老师负责收集如何观课的资料,哪些老师做讲座,哪些老师上课,然后一起组织老师们学习“新视界观课:一种有效的培训形式”“如何引导教师观课?”“教师应如何观课?”“教师怎样进行观课议课?”“好的观课记录应关注哪几个问题?”等等,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习、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明白了观课与听课的不同之处:“观”即“观察”,不但要“听”——听教师的授课,还要“看”——看课堂的具体表现,更要“思考”—— 思考课堂展示出来的价值。“观课”比“听课”内涵更丰富,更能表达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形态。“观”更侧重于同级之间的交流、欣赏与学习。老师们还明白了观课中要注意有选择的记录:一要记下带给你思考和启示的地方;二要记下你感到疑惑的地方;三要记下你对某个问题不同的想法;四要记下你萌发的思想火花;五要记下你特别感兴趣的某些细节……总之,观课技术要领的掌握为有效观课提供了前提,为提高反思水平埋下伏笔。
  
  二、明确观课目的,指引反思方向
  
  在制订好教研课计划,确定好上课人员和时间后,在观课前一周,我们将教研课的授课内容复印发至各位数学老师,要求老师们先行思考“如果我来上,我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在头脑中勾勒大体的教学框架,为观课议课提供一个参照体系,同时以课例为载体深入课题的研讨。因为只有教师做好观课准备,明确观课目的,才能易于发现上课教师的优势与不足,易于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更易于教师对研讨话题集中探究、深入反思。
  如丁进老师执教的一堂计算课,内容是分数连除,乘除混合运算,课前将教学内容印发至各位老师时,就要求老师们针对现在学生“计算能力差,口算速度慢”这一现象进行反思,并思考“如何使计算教学更有效”这一话题,老师们带着各自的观点从不同角度观赏了这一堂课,但在如何让学生理清算理、理解算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些问题上大家都很关注。
  再如我校张海霞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课前确定为一堂常态课。之所以这样定位,是因为我们老师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听过这一节课,所准备的课件是我们平常课很难做到的。这一课要求张老师利用教材、挂图、小黑板这些易手可得的教学资源上出一堂简约、有效的常态课,而研讨的话题也就是“如何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出简约、有效的常态课”。
  张老师的课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伊始充分利用挂图,场景中有两句话,老师只出示了其中的一句:“我是第一排第一个”,怎样确定排和个呢?根据场景中这句话学生经过讨论出现了两种情况,引起了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老师揭开另一句话:“我是第二排第三个”时,学生根据两句话很快就知道了如何确定排和个。简约有效的课堂源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准确把握。张老师对挂图的重组及有序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是在有效观课背景下,引发老师有效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熟知认知规律的具体体现。
  当然,在课堂练习时出现的:老师家门牌号码是“301”,猜猜老师家住几层几室。对“301”的理解学生感到困难,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老师备课的出发点是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没有考虑到这道题远离农村学生生活。我们反思是否可以将这一内容省略不教呢?不行,当然要教,这是学生不可缺失的知识。但怎样教呢?拍照、录像不符合常态。经过大家讨论,可以在上一幅挂图小动物住的楼层上丰富教学内容,如给二层第三间的小猴按个门牌号“203”。老师解释一下“203”的含义,特别是“03”的“0” ,然后再举例说明。由此再迁移到生活中,一幅挂图创造性地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老师们总结得出:只要我们深入地挖掘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就能上出这样简约有效的课,但这样的简约课并不简约,这样的常态课并不寻常。
  
  三、交流观课心得,促进反思成长
  
  观课后,首先要求执教老师及时写出自评,总结反思自己的上课情况,诸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题研究的问题处理怎样,意外收获是什么,成功之处在哪里,教学的遗憾是什么等,在自评中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同时要求各位观课老师立即梳理出观课的感受,肯定本节课特点与闪光处,对自己有启迪、能移植的有哪几个方面,指出自己对本节课的质疑点,如对于执教老师的活动组织是否合理,学生整堂课的状态怎样,课题意识是否明确,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到位,练习设计是否合理等,最后要对研讨的课题以及教学处理的过程谈谈自己的观点。在上述任务完成后再及时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议,执教教师要带着自己的“自评”来,观课教师要带着自己的感受与建议来,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围绕着研究的课题,围绕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围绕着课堂活动组织,围绕着教学三维目标,观课教师对本节课肯定优点提出建议,与执教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在认识与认识的交锋中取得共识,促进教师整体的提高。
  比如在交流丁进老师执教的计算课时。老师们觉得小学数学教学中历来都重视计算的教学,但过去的教学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没有让学生认识计算的价值与作用。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也影响了计算的教学功能。新课程的计算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好,在实际中应用,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但是在重视应用的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得不够,从而出现一说就会而一做就错的现象。老师们总结得出有效的计算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认真校对、学会估算、主动检验等,重视讲清计算算理,重视对审题的训练,重视对学生计算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计算心态:平常计算像考试那样认真,考试时计算像平常作业那样不慌不忙,要对自己充满自信。
  又比如张莉老师执教的是一堂实践活动课——“周长是多少”。老师们在课后交流时普遍感觉实践活动课容量大,不易于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时时间不够,老师操作又有越俎代庖的嫌疑。而学生没有具体的操作,就没有对知识的感知,要把实践课上好很不容易。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述案例中如果学生对周长的意义不理解,就无法开展本课的实践与探索活动,而本课的活动又使学生对周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这是相辅相成的。老师们交流中还流露出实践活动课中要注意数学思想的渗透,本课中教者适当渗透了“化曲为直”“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为了更好地把实践活动课上好,老师们讨论要求下一学期大家多把实践活动课作为研讨课。
  
  四、完善观课方式,引领反思深入
  
  自半日研讨活动开展以来,老师们对怎样有效地观课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提高。老师们反映,通过该课题的研究,知道了如何有效地观课。改变了以往糊里糊涂地听,听完后又不知所以然的状况。通过观课不但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益有了帮助,而且现在自己也渐渐地、有意识地、深层次地写出一两点感受。尽管不是很全面,但随着一次次活动的开展,相信一定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亟待思考的问题。比如:怎样促进和完善这样的研讨方式?我们的研究如何从某一层面上丰富和发展起来?这种研究如何更好地促进老师有更高、更远的发展?这种方式能使老师们形成一种自我反思的习惯吗?集体的研讨如何更好地引领教师个体自觉的行为?如何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等。总之,我们得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研究,促进该课题更深入地开展,从而引领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