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爱与忠诚伴我一生

作者:齐红阳




  蓦然回首,如歌的青春岁月已经流走。我从我上千个学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我将继续努力认真工作。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1954年,漫漫的大雪,整整下了十天。农历正月十四,雪霁初晴。早上7点钟,我伴着一轮红日出生了,作为教师的父亲推开窗,望着在白雪衬托冉冉升起太阳,欣然为我命名为“红阳”,母亲则为我起了个吉祥的乳名:小澍。从此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党的教育下,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憧憬着长大也做一个像父亲、母亲那样的教师。
  1969年,我15岁,就来到湖北郧县刘洞公社红星大队插队。从此,我们有了另一个称呼叫“知青”。和我们一同接受再教育的,还有郧阳中学的高三学生,中国地质大学应届毕业生、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让我深感幸运地是:在那块文化荒芜的土地上,有了这批有知识、有头脑的知识分子的帮助,我不仅能够依靠自身的劳动挣工分,而且也睁大了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劳动之余,从他们带来的书本上,我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的营养。对他们的崇拜,对文化的渴求进而转化为想成为一名授教者。一名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1973年我19岁,邓小平主持工作,也就带来教育的春天,带来文化的希望。我参加了这一次的招生考试,同时报考多个学校.在前辈的指导下,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地对教师工作的崇拜,让我选择了师范学校,开始了数学专业的学习。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数学的缜密思维方式、学会了冷静思考的行为习惯,而且在图书馆里,我追着杜甫、李白的脚印、哼着元曲、看着明清小说、沐着德国的微风、驾着威尼斯子舟、感受着泰戈尔的深情……
  蕴厚的文化深深地滋养了我。让我与“教师”这一得天独厚、随时可以吸取中华优秀文化的职业、息息相关。我从心底里爱上了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
  1975年,我21岁,走上了郧县将军中学的讲台,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是改变了专业,二是高中教学工作的担子实在怕担当不起。是老校长的鼓励、老师的帮助和学生对知识期盼的眼神,让我将“自持、自重、善良、忠诚”八个大字刻在心上,决心视三尺讲台为圣地,将丰富的知识和脉脉人情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和我深爱着的学生们。
  高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还有五年中两个班的历史、地理、政治的轮番上阵,让我深知,爱学生就要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攀升自己的教学高度。在授课之余,我参加了各种专业知识的进修,虚心求教同行老师,并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函授学习。就这样,我同我的学生们一块成长,五年的高中教学让我的教学能力、业务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我的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后第一年大学招生时,被录取了十名。
  我也由于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县、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者,优秀班主任。并承担了郧县语文教学观摩课的任务。所授课目《陈涉世家》由于摒弃了传统的“串讲”方式,而采用了自学式教学引起不小的争论。
  在将军河那块淳朴的土地上,也留下了我的情感,我把自己的爱都倾注给了我的学生们.走访、谈心使学生有了进步,兰永军、方欲涛、庹军、李恒、刘建平、闫建军等,如今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可喜的成绩。
  1982年,我28岁,从郧县将军中学调入东风轮胎厂子弟小学,这是一个有着29个班的大型学校,我担任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任务、还串带了小学1~6年级的所有课程。积极参与教改实验,《注重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选择最佳思维支点优化思维结构》两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获奖并发表在科委的论文集中。并承担了市里的观摩课的任务,《可爱的草塘》荣获一等奖。当时我作为教导主任,孜孜以求的是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在我的努力下整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名列十堰市前茅。
  1992年,我38岁调入东风轮胎厂中学任教。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文字敏锐的感受力,能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意境。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迈出再创造的第一步。并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通过深入钻研教材、注意锤打重点句子、联系实际,适当向外扩展,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观点,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把“授文”与“传道”结合起来,以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是人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些行为的特殊倾向。习惯分好坏之分,人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好习惯,或破除某种坏习惯。为此,我就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从初一起,我就要求他们养成对每一门课程的预习,晚上对当天的授课内容进行复习,每周进行知识和思想小结。养成查工具书和阅读的习惯,以拓展书本知识。
  我无论是带哪个班,学生都是生龙活虎,充满创造力的。每年的中考,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位教育家说过:关怀别人,合理的善良,是学生集体生活中应有的气氛,是师生相互关系的主要品质。
  其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明白关怀在每个阶段,在不同学生之间应有切入点:
  对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首先要注意使他们不致成为坏学生,不要求他们做暂时还做不到的事情,因为目前中小学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命题考试,然后又在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下,把随班就读的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置于正常水平之上,而教师为了整体的教学进度,客观上很难做到特殊照顾和个别辅导,因此,他们更经不起日益加重的学习负担及频繁的题海战术的折磨,已经习惯了用自己的短处与同学们的长处比,“我不行”的消极暗示日益强化,抑制了自信心的发展。
  对于学习暂时处落后地位学生,我从不歧视,而是降低学习难度、降低要求的标准,通过一次次家访、一次次和风细雨的谈话,鼓励他们树立自信的大旗、引导这些学生在竞争对手面前要迈出蹒跚而暗藏潜力的一步,把我作为教师的真诚和友善、脉脉地传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以平和、宁静的心态、来接受我对他们的鼓励及教育。
  在班级中我建立了合理的规章制度,把纪律分为两大块“学习纪律”标尺下降,较为宽松。对这类学生只要他们认真听讲,完成B类作业即可。“行为纪律”就较为严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不准随地吐痰,不准横穿马路,不准打架骂人,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准迟到、早退,不准不完成值日任务,并把它们提高到是否爱国,爱校的高度来帮助他明辨是非。同时“宽小过”不指责、呵斥他们的偶犯错误。
  这种关怀送去了我的情感,学生的“习惯”正是这种关怀中滋养的。这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慢慢丢掉了自卑,处处闪光。
  伟大目标的鼓舞作用,能使学生创造自身的美。初一时虽未建立“共青团”组织,但我注意用“团组织”的先进性来鼓舞激发学生,有共青团员的道德美感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每星期二为“共青团劳动日”,让提出申请入团的同学负责打扫教室内外的卫生。让这些学生明白“责任、义务”。有力争上游好学上进的态度。只有好态度成了自然,才能随时地表现出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出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让“共青团组织”具有吸引力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为祖国服务,担当大任的志向。今天的读书学习,决不是为了区区几个钱的努力,而是要成为栋梁之才,为国效力。这样就把爱国之心转化为爱校、爱班之为,要求他们做到“自知、自强、自尊、自持”不为学习上的暂时困难忧心忡忡,始终充满朝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