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三批三改教作文

作者:鲁月华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过程。而通常一次作文训练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教师命题,学生准备;(2)教师指导,学生构思;(3)教师解惑,学生行文;(4)教师批改,学生自改;(5)教师讲评,学生总结。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指导,重行文,但对于批改这一环节则不够重视,使得作文教学系统前后脱节,讲评变得形同虚设,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下降,写作水平提高不快。如何加强作文批改,笔者作过这样的尝试:
  
  “粗枝大叶”第一批
  
  传统的作文修改偏重于教师的精批细改,但往往很多老师觉得自己是“劳而无功”——如果每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老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师钻研教材,而实际上学生也不会再根据教师的批注再修改甚至重写,依然达不到训练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全收全看,重点讲评”的方法。“全收全看”意在督促,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作文收上来,粗略地看一次,重点看(1)题目和内容是否相符;(2)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3)主次详略安排是否得当;(4)首尾是否简明扼要;(5)基本字数等,根据这几点写出简要的评论。
  例如,写《我和老师》,有同学重点写自己的老师如何教学认真,关爱同学,出现了只写老师而没写“我”扣不住题的典型错误。对于此类作文,在学生作文题目上用红笔把“我”“和”圈了出来,并画个双向的箭头符号,让学生去思考。有的学生人物描写不够细腻,就在一旁注上眉批:“神态?”有的时候,学生凭主观臆想的,如妈妈看见“爱心早餐”“感动得热泪盈眶”等,虽然费了功夫,句子也写得美,但不真实。面对这样的情况,采用“只批不改”的方法,只用符号指出作文中应该改的地方,让学生自己琢磨,自行修改。
  第一次批改是很关键的一步,这是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做到不偏题,主次分明,中心明确。要做好这一步,仅仅靠略批还不够,还要多讲。
  多评讲,就是尽可能地增加评讲次数。评讲走过场是造成作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评讲是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只有多评讲,师生才会共同创进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学生就会在自由、自在、自觉的气氛中激活思维,焕发创造活力,从而获得作文和人格的双重发展。多评讲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尽可能多地接触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使评讲收到应有的效果,做法有:
  1. 共性问题,师生共同修改。
  全班的共性问题,最好提供要修改的典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修改。学生在《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习作中写了很多题材,有的写体育活动,有的写一次实验……老师把这些题材罗列出来,让全体学生一起挑选,使大家都明确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题材范围。
  2. 抓住一切时机多评讲。
  学生写得多了,不可能都在课上评讲。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有时利用语文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有时是下午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读作文、谈谈感受、议议问题,有的则当面个别评讲。师生沟通及时、真诚、充满理解,因而效果好。
  
  “吹毛求疵”第二批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如果采取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批改兴趣
  兴趣是课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 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
  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经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写作兴趣。
  2. 依靠知识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依靠学生自己的优点来吸引学生。
  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指导互批互改
  学生互批作文是其中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写自己的,批改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前前后后意见交锋,激烈争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放射出很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学生互批作文还能让老师从作文堆里解放出来,有时间致力于钻研教材教法。以下是一些作文互批的设想与尝试。
  1. 明确标准。
  课前,从初阅作文中挑出优秀及中等几篇作文;课上,对挑选作文作点评。如习作要求是介绍朋友,很多学生抓住了朋友的特点,但有个别学生外貌描写太啰嗦,为了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教师不宜把某人的习作作为“典范”当场朗诵,而是把这类句子改成一段话:“他长着短短的头发,黑皮肤,脸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戴着一副蓝色边框的眼镜,上身穿一件绿色的夹克,下面穿一条运动裤,还有一双运动鞋”。学生们立即指出了缺点——太啰嗦,大家一起改成了:“他有一头短短的头发,黑黑的脸上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戴着一副蓝色边框的眼镜”。这样,学生在头脑里都有了一个外貌描写的定位,有了一个评改尺度,再亲自动手独立批改就简单多了。另外,老师可提出明确的评价要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2. 一对一改。
  通常指定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同桌互批。一对一式的互批,每次批改,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改者竭尽全力,精心推敲,被改者虚心求教,细心修改,这样的互批避免独自修改六神无主、信度不高的心理反应,而且把评价权基本上都交给了学生,对被改者和改者都有益。
  3. 多对一批。
  “多”指在组长的带领下,一组同学同批一篇作文。这种批改可谓群策群力,在共同批改的过程中,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哪些是应该肯定的地方,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应该怎样修改,然后再去改自己的文章,在批改、修改中进步,这样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比如课堂上的即兴评议,课后把自己的评改意见写在被批改的作文本后,这种方式较为自由。
  4. 自由结对。
  小组批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作用和主体作用,小组内学生有上、中、下三类,有时让学生自己找“老师”批。这时,批者与被批着做了双向选择,学生的兴致很高。有时,学生还会主动寻求多个“老师”请教,下笔修改。
  
  “锦上添花”第三批
  
  当两次修改之后,学生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已基本过关,这时可以让学生誊写。誊写后的作文再开始第三批。这回的重点是力求使更多的文章达到“完美”的境界。
  1. 褒多于贬。
  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激发潜能。考虑到每个学生都有被重视(关心、肯定)的渴望,所以不但要表扬好学生,更要肯定中下学生的进步。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一名学生在一学期中至少有一次被肯定的机会,要使他们体会到修改的好处,使他感到他在教师、同学心目中是有分量的。
  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读出很多成功的作文,但是,教师可以挑一些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句子,甚至是词语来表扬,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也让其余的学生取长补短。
  2. 手段多样。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为了提高批改效果,教师可采用朗读批改、录音批改、讲义批改、投影批改或作文园地式批改等各种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如让学生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作文,或录下来放给全体同学听,或印成讲义,或投影展示,或贴在墙上的作文园地中,以供学生互评互改。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问题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同学可以通过网上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三次批改后,作文如果还有缺点,还是要改。通常,可允许学生在日记本或誊写好的作文本上再改,虽然最后的本子可能不太整洁,但是达到了第三次批改的目的,让第三次批改成了“有的放矢”。
  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感觉三批三改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放开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作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