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建设构想

作者:潘 露




  [摘要]在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今天,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对此教研组的地位不容忽视。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审视当前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情况,不难发现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面对不断复杂的教学情境的挑战,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发挥集体合作力量,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关键词]教研组 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研究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基层组织,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进展的教学研究组织,也是教师直接面对的关系最亲密的专业组织,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一个教师是否被教研组所认可,某种程度上便是由其专业发展水平所决定。而相比于各种教师培训机构组织而言,学校教研组不论在开展活动的方式还是内容上,以及对教师的影响力上,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专业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性。因此,可以说,教研组的建设是学校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不可否认,在要求教师不断发展的今天,相当多的学校教研组对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专业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加强教研组建设,以充分发挥教研组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就越发显得迫切且重要。
  
  一、教研组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对教研组承担的任务有明确的规定,其中有一项把教研组描述为是“帮助青年教师进修提高,互帮互学”的组织,这充分说明了教研组自存在以来就承担着对教师在职培训的责任,以及对其在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中所不可替代的地位予以了肯定。
  1. 教研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自主的空间。
  教师专业发展只有建立在自身的需求与追求上才能得以实现的。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对象,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人,离开了内在的需求和主动的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便无从谈起。在今天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要求下,学校里呈现的是管理者采用行政制度要求教师进行研究,用管理手段对教师进行监督、考核以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而教师对这种强制性和约束力表现出的可能是不适应,甚至是抗拒。而教研组正是为教师间的专业交流避开了行政管理的指挥,提供了自主的氛围和平台。在同学科同事组成的教研组中,没有了行政性的惩戒,有的是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专业上的共鸣;没有了上下级之间命令式的话语,有的是引导性、激励性的协商。在群体成长的空间里,教师还体验到自身专业的进步,从而产生更大的行为动机。
  2. 教研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指导。
  专业发展从来都不是在自我封闭环境下可以实现的。教师,尤其是那些刚入职的新教师,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时,都会遇到各种新事物、新问题。教研组为教师之间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帮助教师们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学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并且教研组让处在不同发展水平上的教师都可以共同参与讨论,这使得年轻教师可以从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身上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大大减少了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由于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发展水平教师面对同样问题的感受不同,教研组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共同探究和反思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有效的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二、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对教研组的审视
  
  虽然教研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功能自教研组建设以来便存在,并且其重要性也逐渐为各级学校内外教育人士所认识。但是在实践中,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学校教研组的建设,不难发现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职能的发挥。
  1. 教研组研究功能的退化。
  自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学校出于管理的需要,纷纷设置了年级组。时至今日,一直处于专业自足与自立地位的教研组已逐渐被年级组所取代,教研组自身的专业自主不可避免的屈服在行政管理的主导下,教学创新的空间被不断的压缩,教师的创造性也因而被遏制。同时,今天的教研组的任务,是安排考试、组织公开课、检查教师教案等教学辅助工作,从学科教学的研发机构退化成了教务处的忠实执行机构。这种性质的变化、研究功能的退化,使得教研组中教师失去了原本共同发展的研究共同体,严重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2. 教研组教师对话合作意识的缺乏。
  “对话的实质不仅仅是对话双方在意义层面上进行交流,而且是对话各方通过互动进行意义的重构”。教师之间通过对话,把个人知识转化为合作群体的共识,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不仅可以保证自身的专业发展,还可以促进群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在教研组办公时代,办公室是个共同探讨教学问题的小组织,也因此办公室被称作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然而取而代之的年级办公制,用不同学科之间的行政性联系,切断了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专业性联系。虽然每个教研组都有定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但通常都是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开展一次,使得合作变成了仅仅是在短暂的教研活动时间内的事情。在非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教师通常只能与本年级同学科教师交流合作,获得帮助。更甚至于,由于多数学校开始实行对年级组的捆绑管理,使年级组之间变成了竞争对手,从而分属不同年级的教师开始有了不同的立场,更加限制了有效合作研究的开展。
  3. 教研组教研活动的低效。
  断断续续的教研活动无法捕捉到真实、适时的教学问题,又无法及时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使得教研活动越来越低效甚至无效,这非常不利于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展开,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的教研活动,通常学校都采取了“以老带新”“听课评课”的方式,可目前这种研讨形式的讨论内容经常停留在表面,只关注现成的技术、经验的传授和获得。这种手把手经验的直接过渡,虽然能在短时间内使新教师迅速转化,但在对别人技能的直接迁移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对自身实践问题的关注,缺乏了理性的思考和研究,使得对教学和实践的把握始终停留在感性层面,是无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
  
  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组建设
  
  立足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如何改进与完善现有教研组的建设问题显得非常重要。为推动教研组的有效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可以具体采用以下策略:
  1. 重塑教研组的合作氛围和专业空间。
  在保持对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必要的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减少学校行政组织包括年级组和教导处对教研组建设的包办和行政影响,为教研组的专业创新保留空间。同时,对教研组的“课题研究”给予自主性。并且,让教研活动常规化,强化教研活动的合作研究氛围,一方面使组中教师办公地点尽可能集中,为教研活动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改进对教师的考核方式,淡化对教师个人的评价,在以年级为单位考核外,同时设立对教研组集体成果的评价,从而增强组内教师的合作意识。
  2. 加强教研组的教学实践研究功能。
  教研组作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引领组织,并不是带领教师脱离自己的实践工作,做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上,随着“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正随着理论的‘下嫁’——从具体实践情境中产生理论——逐渐弥合”②,越来越要求教研组带领教师,把教学、课堂的具体情境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托,切实抓好“备课、听课、评课”工作,对教学实践进行“诊断”,形成“设计——实施——反馈——再设计——再实施——再反馈”③的模式,以此让教师形成不断研究的方式来教学,在教学中反思、创新,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3. 拓宽教研组教师的学科视野。
  教学情境的复杂化,使得教师不能再仅仅依靠本学科知识,真正对教师处理教学问题起指导作用的,不再是概念化的理论知识,而是丰富的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并不隶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对多种知识的综合组织。此时,立足于教师专业发展,改变教研组长期以来只关注学科教学的局限,加强对课堂教学中非技术性层面的关注;改变教研活动一直仅仅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个题目的讨论,变革为探究某个教学问题的解决或是教学情境的组织。以此来促使教师视野的拓展,突破“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的局限,形成具有整合性的多层次知识,以顺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教研组的教学研讨,发挥教研组的研究功能,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合作和群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使面对诸多挑战的教师顺利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2]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83.
  [2] 施良方.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1.
  [3]王少非主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