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怎样感受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和情趣

作者:罗 斌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形象地描写了在春雨的滋润下,桃红了,山青了,草绿了,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备课伊始,对于“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个问题,教者在《教师教学用书》中,读到这样的教学建议:“不能把获得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教学的目的或重点”,“重要的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感受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趣”。如何正确地把握与引导,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尝试和思考。
  
  一、明确认识“春雨的色彩”
  
  教学片断一:
  师:这几天正下着春雨,你认真观察了吗?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春雨是无色的。
  生:春雨是白色的。
  师:一群小鸟也在争论这个有趣的问题,它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读课文吧。……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小鸟们因为春雨带来了五彩的世界,而认为春雨是绿色的,红色的,黄色的。那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春雨是无色的。
  生:春雨是无色的。春雨下下来了,就是雨水了,水就是无色的。
  生:如果春雨是白色的,淋在身上,衣服会变白,我的衣服只是打湿了。
  师:是的,春雨的确是无色的,但它为我们带来了五颜六色的春天,所以小鸟形象地说春雨是多彩的。
  思考: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个性化阅读”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面旗帜。倡导多元解读,尊重独特体验,固然不容置疑,但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个性化”,放弃了最基本的生活真知和科学常识的渗透。一位教师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说春雨是“无色的”、“白色的”之后,老师却说:“春雨还有哪些颜色?看一看课文中怎样写的?”刻意引导学生理解春雨的“五彩”。由于受观察、认知的限制,一年级学生对“春雨的色彩”还是模糊的,虽然这并非本文的“教学目的或重点”,但理应对这样简单的生活常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语文首先是“真”的教育,其实《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尽管“春雨的多彩”充满了瑰丽的想象,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情趣,也是应在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
  
  二、诗歌描绘“春雨的色彩”
  
  教学片断三:
  师:听了小鸟们的争论,我们感受到春雨的色彩多么美呀!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歌《柳树醒了》,它们的结构都相似。今天,我们也当一当诗人,把《春雨的色彩》改成一首诗。老师先编:
  春雨是绿色的,
  你们瞧,
  春雨落在柳树上,柳枝绿了,
  淋在草地上,小草也绿了。
  特别要提醒同学们的是,书中用了“落、淋、洒、滴”等不同的词表示春雨下了起来,使文章很生动,同学们要注意看书运用。
  生:春雨是红色的,
  你们睢,
  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
  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红了。……
  生:我还想补充一节书上没有的:
  春雨是白色的,
  你们看,
  春雨洒在梨树上,梨花白了,
  ……(思考了一会)还差一个,不知道什么花是白的?
  生:我知道,上一课学的柳絮,图上画的就是白的。
  生:……春雨洒在柳树上,柳絮也白了。
  师:我们的小诗人真行,不但会编,还会创作了,而且还知道让结构一样。还想和同学共同补充一节:
  其实,春雨是无色的,
  但是,春雨又是——
  生:多彩的。(五彩的)
  师:因为,春雨为我们带来了——
  生: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我们小诗人编的这首诗更美了。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吧,可要读出感情呀。
  生:老师,我觉得还应该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加上去才完整:
  春雨像春姑娘纺出来的线,
  轻轻地落在大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
  师:你简直成了一个大诗人了。
  思考:语文是“美”的教育。《春雨的色彩》语言优美、生动,想像瑰丽,如何让一年级学生来感悟体验?针对学生学习上一课《柳树醒了》,对诗歌的阅读兴趣浓厚,教者结合学生对文本的读“进”,设计了创编诗歌的读“出”。学生的活跃大大超出教师的设想,学生也在对文本的创造性建构中,受到文本的激发,拓展了思维空间,极大了丰富了知识积累,实现了自主建构和个体生成。这使人想起曾经读过的“雪化了是什么?”的教学反思文章,期望通过语言教学,让学生明白雪化了不仅是水,更有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