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教学案例写作模式探微

作者:赵 洁




  新课程背景下的案例写作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荣景象。笔者试就目前常见的案例模式进行探究,也期望给一些老师进行案例写作提供借鉴。
  案例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有价值的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进行记录、阐释、分析、评价的教研活动。目前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模式。
  
  一、经典模式:课例(教学片段)+分析(点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就某一节课的某一教学片段、教学环节或者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评议,并试图就此分析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同时结合该课例对为什么这样执教,有何可以借鉴的,怎样执教最为合理,还有何改进之处等达成比较一致的见解。当这样的教研活动之后,某位老师把这节课的某个特定片段、环节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形描绘出来,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这就是典型的“课例(教学片段)+分析(点评)”案例。
  这种案例写作的模式最为普遍,它经常给教学提供某种经验或诠释了某种教学理念。这样的案例因其引发分析的某个特定片段、环节或疑难问题具有典型性,所以能够给人启发、警示、借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通过阅读这样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实现自身与案例的沟通、对话,对教学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流行模式:独特的教学故事+精彩的点评
  
  随着网络教学的盛行,许多教学录像广为流传,这就促进了一种案例写作模式的广泛使用,即“独特的教学故事+精彩的点评”。在日常教学中,有一些故事能够引起我们的关注、思考、反思、体悟,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或者更深入地发现什么,能够悟出什么或者得到特殊的启示,能够接受什么或者增长什么见识等等。
  这类案例写作中,故事被要求是深刻的,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意义的。对这些故事的剖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说服力,能够让我们明晰地意识到教育中的值得关注之处或者问题存在于哪里该怎么解决等。
  
  三、超越模式: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个体主观见解
  
  在丰富多彩的案例写作模式中,有一种类似于教学叙事研究的案例。它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成为当前中学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要方式。这类案例扩大了案例写作的范畴,让教师置身于案例的世界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通过案例来呈现、诠释、评议。
  它的写作层次是这样的:叙述某个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附带着叙述者很强的主观色彩,在叙述中通过议论、抒情等表达叙述者的观点、看法、感受等。这是案例写作的一种特殊模式。它超越了经典的“案例+分析”的模式,更强调教师个人风格以及个人观点的介入,允许对特定的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见仁见智,鼓励挑战权威。
  
  四、泛化模式:一段教学实录+分析(点评)
  
  这也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案例写作模式。它首先是对某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忠实记录,接着运用某种教育理念来分析这节课,借此说明一定的问题。这种案例写作非常简单,适合中学老师操作,让很多老师在与案例的亲密接触中获得成长、提高。这种泛化的案例写作往往对执教者本身的意义更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它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具有特别的意义,是教师个体成长的核心因素之一。
   案例写作的模式丰富多彩,但案例写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它被要求具有典型性,不是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某节课,再写写评语;它是对已经发生的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进行讨论,不是“教学设计+反思”;它是具体的,不是把某一课例、事件、活动或故事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某一种教育现象的议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