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中学生人格培养

作者:陈 玮




  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健康人格意味着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业功能。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可塑性强,是培养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的黄金时期。因此,在中学实施健康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然而,当前我国中学开展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现状却并不乐观。有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从1983年至1993年间,北京市中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从8.34%上升到10%,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三万余名中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还有一项心理测试的结果也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有17%,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不完全合格的。因此,深入探讨中学生在健康人格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对生存空间的认知等都对后天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这不仅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各种环境,所接触的人群,而且与其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密不可分。而学生的人格社会化过程则主要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来完成。在现代社会,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对社会与自我的成熟或态度,对合作与竞争恰当地把握都必须在系统化的认知教育基础上才能产生。同时,身处学校的大环境,也必然为学生的认知实践提供许多操练实习的机会,在班级中,实践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在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同学与同学之间,又实践着个人对团体以及对他人的认知。由此,学生便能够逐渐形成社会化的人格特征。当然,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由于现代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专业优势,所以在健康人格教育中,学校及其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教师队伍中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见诸各媒体所反映出的教师侵犯学生人权、侮辱学生人格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究其原因,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方面,长期以来,师资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成绩、轻德操的倾向,师资教育的结构性缺陷使许多教师在职业素养结构上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和评价机制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教育理想,屈服于考试分数。在教学实践中,顾了教书,却忽略了育人,同时也忽视了为人师表的德操修养;为了分数,有的教师缺乏修养,性情暴躁,容易动火发怒,感情用事,不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经验不足,办法不多,遇事茫然不知所措;还有不少教师滥用“忌语”,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辱骂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更有甚者,动辄体罚学生,诸如罚站、罚跑、罚跪、罚冻、罚面壁等等,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现状给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国内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完整的人,不是人的局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认为只有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的人,才能称之为良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两大职能。而“教书”的目的是“育人”,从“教书”的角度看,任何优秀教师都无法使所有学生在学科学习上获得同样优异成绩,而从“育人”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可以在适当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其完整的人格。人格培养是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例如,藤野先生所讲授的解剖学,对于鲁迅先生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鲁迅先生当时的解剖学成绩“不过是没有及第”,然而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却对鲁迅先生的为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应当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前提。
  由于教师是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辅导员,因此,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完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是实施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应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实践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出开展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机制。
  反思教育者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失败,其重要一点就是没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教学上没有采取措施去激发学生,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他们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思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从低到高层次的五种基本需要。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情感与心理的高层次的基本需求。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教师做到尊重每个学生是促进其人格形成的基础。通过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来同其建立起平等的关系,营造出师生间宽松的氛围,教师就如同拿到“医心”的良药,架起师生间沟通的“心桥”。尊重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思维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以形成——他们会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陶冶性情,拥有自信,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价值观。
  在满足学生尊重需求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一个重要环节。人的自尊心来源于他人的认可和赞许,因而感受自身的价值时,个人自尊心就会得到维护与加强,就会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新事物充满主动探索的精神,其人格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放弃任何争取成功的机会,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给他们设计难度适中的课程与作业,并给那些学得慢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和帮助,以减少他们学业上的挫折感。要让他们在不同领域中施展才华,给每个学生显露自己的特长提供条件。
  学生的人格发展是学生个人从幼年开始与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育还应加强与社会环境因素,特别是家庭教育的配合,形成人格教育的合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时,应主动争取与家庭配合,除了加强同学生家庭的一般联系外,可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对学生家长的辅导,推行亲子教育,举办家长座谈会,以促进学生父母协助学校搞好学生的人格教育。学校还可以帮助家庭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在学校指定的书目中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了解学生人格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使家长意识到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可取的,什么样的方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在家庭中也营造出一种看书学习的氛围,使孩子无形中在家长影响下,渐渐培养起读好书的习惯。如果能让孩子一生与好书为伴,那他的灵魂就不会空虚,头脑就不会愚笨。读好书将会对其人格形成起很大作用。
  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家庭、全社会都应为此而不懈努力。
  栏目编辑蔡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