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初析教师管理以人为本

作者:章文剑




  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是在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理念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师人本管理,就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体的地位上,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唤醒教师的自我意识和管理的主体意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从而为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管理效率的真正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但长期来,学校管理“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在这种管理的束缚下,往往出现学校无精神、教师少追求、办事缺效率的现象。
  
  一、传统教师管理的误区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是从领导者角度看管理,注重的是一种单向的控制和影响。因此,传统的教师管理是上对下的线形单向行为,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1. 管理是监督人的,而不是激励人。
  2. 管理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和权力,领导是管理者,教师是被管理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
  3. 学校通过对教师的管理达到管理目的。教师作为被管理者,只能接受管理,无法参与管理。
  4. 学校管理研究更多的是领导者如何管理教师,实现管理的目标,而缺乏研究如何调动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等等。
  
  二、教师人本管理的优势
  
  1. 价值取向得到升华。
  传统的管理的着力点在于“管事”、“管物”,忽视人的作用。例如,许多学校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了竞争上岗、绩效评估、量化评价及强化对教职工工作行为的监控等……这些管理的措施尽管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但由于忽视了管理的人文因素,往往又造成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束缚甚至压抑了群体的创造性。以人为本管理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在价值观上,它首先确立了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认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它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并在管理效能提高的同时,使人获得超越生存需要束缚的更为全面自由的发展。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以人教人”,还有“教师的人格是最大的教育力量”等都体现了教师管理中强烈的人本性。
  2. 管理的手段和目标得到加强。
  以人为本注重促进管理中教师的发展,认为这既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的目的。教师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时通过管理实践,也应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这也是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传统管理强调对教师管理,旨在实现管理的目标,其功能纯粹为管理学校的一种手段。
  3. 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性。
  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民主、平等是世界性的潮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距离正在逐步缩小。只有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让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来,才能增强教育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使广大教师心情愉悦执行决策,促进学校的发展。
  4. 强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统一。
  人本管理提倡相对的、交互的、循环的、多维的管理。学校每个员工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层次上,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及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的不同,有些人作为管理的主体角色多,有些人作为管理客体的角色多,但都应是管理主体和客体统一。例如学校中校长可以管理教师,教师也可监督校长,学校应由全体员工共同管理,有着很强的交互管理和循环管理的成份。
  
  三、人本教师管理的策略
  
  激励是人本管理的一条重要原理,也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本管理的教师激励是激发和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设安全、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的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物质激励是指教师的薪酬设计和岗位定价等,给教师以物质上的鼓励,如用工资、奖金、福利等去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精神鼓励主要是学校工作环境和学校工作方式的设计等,给教师提供精神上的满足感。
  学校的物质激励资源是有限的,但学校的精神激励资源是无限的,学校的管理者可以有创造性地加以设计和应用,对教师采取多方面精神鼓励,使人本管理的激励效果更加凸现。学校采用的精神激励措施有以下一些:
  1. 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是指设置适当目标,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激励的基本方式。学校确立本校的发展目标,教师可根据此目标确立起个人的行动目标。进行目标激励时,注意把学校的目标与教师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学校目标与教师目标一致,学校目标中包含着教师的个人目标,教师只有在完成学校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个人目标,这样有利增强教师对学校组织的认同感。
  2. 参与激励法。
  就是让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培养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使教师的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趋向于一致。参与管理强调教师以学校主人的身份来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也就在过程中逐步增强。学校某些重大决策或重要工作,事先征求教师意见,为教师提供建议的机会,并认真听取合理的意见,改进学校工作。具体工作中,尽量把工作做得细一点,尽可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教师能理解、易接受,从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密切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增强民主气氛,产生向心力。
  3. 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管理者应树立教师公认信服的学习榜样,让更多的员工受到激励。其中最具激励力量的榜样是领导,“其身正,不令而从;其向不正,虽令不从”、“群鹰高飞大雁领”,领导只有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才能具有号召力,才能带领教师创造高效率的工作。
  4. 情感激励法。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与教师建立平等和亲切的感情,让教师体会到领导的关心、组织的温暖,从而激发教师对学校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较之其他职业的人更具有自尊心,学校管理中特别要强调尊重教师的自尊心,尊重教师的教育成果,在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关心、爱护、信任教师,使其心情舒畅投入教育工作。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与否对学校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有助于学校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工作效率。
  5. 支持激励法。
  领导要信任教师,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放开思想去工作,对工作好的教师要予以表扬并充分理解他们工作中的难处。学校领导者对教师的良好行为予以承认、肯定和支持,使其受到鼓舞,从而迸发出工作热情。对于在教育工作表现出色的教师,在进修、评职等方面要给予优先考虑和适当倾斜,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
  6. 校园文化激励法。
  任何学校都存在某种根深蒂固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使学校具有很强的凝聚作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价值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教师工作生活在有优良传统作风,有正确集体舆论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信任、愉悦、进取意识,而这样集体意识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同化作用,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学校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