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多彩光谱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方 芸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登纳(HowardGa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对当今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彩光谱是一项以加登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美国图佛兹大学的大卫·亨利·费尔德曼教授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为基础、历时9年的发展性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识别个体智能,一旦其智能概貌呈现出来,就提供扬其所长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尊,拓展其生活经验,发展其智能。
  近年来,脑科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音乐教育活动对个体认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有关听赏技能、复杂节奏的掌握、乐谱的识别,从简单到复杂、从慢到快的双手手指和力度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儿童神经中枢的灵敏度和相互配合能力,还可以促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音乐欣赏的好坏或多寡不仅对音乐记忆中枢起作用,还对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对儿童早期智能培养相当重要。除此之外,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其它智能的发展。
  多彩光谱的评价系统对每种能力的活动有着详细的标准。如何将各种能力活动适当地贯穿于音乐教育之中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因为,人与生俱来就同时具备几种智能,或者在处理某件事务时就综合调动了几种智能。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决不是单门独户的发展着一种智能,而是同时也发展着其它的智能。鉴于此,笔者对于将多
  彩光谱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有如下认识和体会。
  
  一、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根据多彩光谱的评价内容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还应有情感、思维、语言、创造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将音乐欣赏教学分为启蒙期、萌芽期、体验期。启蒙期是针对4-5岁的孩子,他们的大动作已基本完全发育好,走、跑、投、跳已基本掌握,尤其是眼、手协调能力已经发展起来了。在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理念,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体验音乐的力度、速度、音的高低、节奏等。4-5岁期的教学目标是将音乐的感知与运动智能相结合,采用短小的、形象性强、内容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的曲目,很容易获得儿童的喜爱。例如欣赏《小狗圆舞曲》时,让孩子围成小圈,随着音乐的快慢转动。当音乐欢快时,要求孩子相互追逐抓“尾巴”(在每个孩子的腰上系两根彩条);当音乐放慢后,则让孩子手牵彩条作小鸟飞状的走动。在这个活动中,既锻炼了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又发展了儿童的运动智能,让儿童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来自音乐的感受。
  萌芽期是针对5-6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完全能够辨认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几种颜色,能认识图形,可以复述短小的故事了。因此,在教学中将音乐的表现与语言智能、视觉艺术能力等目标相结合。在这一时期,选用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形象曲目,乐曲多变且丰富较具起伏性,可引发更大的想象空间。例如在欣赏《彼得与狼》的活动中,用颜色代表剧中不同的角色:青色代表狼,赤色代表彼得,黄色代表鸭子,蓝色代表猫等,让儿童的色彩视觉与具体的角色形象相结合,不仅发展儿童的视觉艺术能力,还可以训练其右脑。在此基础上鼓励儿童用语言叙述故事,从而发展其语言智能。
  体验期是针对6-7岁的孩子,儿童的个性已经开始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是培养其优秀品质的关键期,他们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能力也大有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将音乐的体验与人际智能、数学智能、科学智能等目标相结合。这一阶段选用有代表性的器乐、声乐及风格不同的曲目,让儿童通过对不同音乐的体验,来发展他们的科学智能、人际智能等。
  
  二、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 “模仿与想象”法。
  此教学是引导儿童模仿老师随着音乐的律动去感受音乐给身体带来的动感。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大胆的用身体去表现听到的音乐。例如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时,启发孩子用肢体模仿各种动物出场的样子,并且鼓励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打击乐器演奏动物狂欢的场景。
  2. “故事板活动”法。
  此教学法为儿童编故事提供了具体而开放的框架。所谓故事板,就是一块贴有活动的玩偶和场景的图板,可供儿童讲述所发生的事。此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孩子用相同的素材编出不同的故事,并鼓励他们将故事编得离奇古怪,与众不同。
  3. “图画”法。
  这种教学法是将画画引入教学活动中。当孩子的想象得到发展后,启发鼓励孩子听到音乐时,将大脑中想象的画面用彩笔画出来,而后用简单语言叙述画面的内容,充分训练孩子的左右脑。
  4. “表演”法。
  将儿童音乐剧引入教学中,综合运动、空间、表演等能力的训练,让儿童通过角色的表演发展其人际智能。
  运用多彩光谱的研究成果设计音乐教学,就是要改变只注重单一的音乐智能,从发展儿童的多种智能入手,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当然,在教学中并不是要求教师都要涉及到各个智能方面,而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自然结合,不拘一格地发挥儿童的个性和特长,使每个儿童从音乐中都能得到体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琦,埃米勒·艾斯贝格,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何敏,李季湄译.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李季湄,方钧君译.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沈建军. 音乐与超常规思维[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5]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