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如何应对?

作者:陶 然




  随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和发展,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在充分体现继续教育针对性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动力、优化内容、注重研讨、兼容师资和规范运作等途径,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一、整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动力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体系,它的运作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而且是一种全员性的培训。因此,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就需要力量牵引,继续教育的牵引动力包括行政推动力、个体内驱力、培训吸引力等方面,而且这些力量必须整合起来,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但是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态势来看,主要靠行政压力在推动,而且这种压力主要是通过培训院校争取来的,它的法规性不强,其力量的强弱又受制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它的作用力往往局限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上,表现为多约束,少激励,是“逼着学”。教师任职学校的校长普遍只重视常规教学工作,忽视教师的潜能开发,缺乏人力资源意识,有的学校尽管认识到位,但由于受经费和教师编制的影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在行政压力与工学矛盾、经费困难的面前要作两难选择,外在阻力就可能随之而生。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要求个人素质提高的内驱力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是“你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教师普遍缺乏一种职业危机感和教学创造欲。实际表现为“我不想学”,但是迫于行政压力,只好应付培训。再加上教师本身的惰性和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工学矛盾、经费等问题,从而更加抑制内驱力,甚至产生内在阻力。从培训院校角度来看,由于受其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继续教育的模式沿用学历教育的套路,知识的更新度、能力的提高度、方法的灵活度、手段的科技度都缺乏吸引力,尤其是继续教育的教学与中小学的实际距离太大,有似“海市蜃楼”,中小学教师说“你要我来学,又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不仅精神上没有收获,而且培训条件也艰苦,从而加剧学员内驱力降低,甚至“厌训”和“拒训”。
  
  二、优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更新知识与提高能力并重,按需设课,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引导中小学教师学以致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是因师资设置课程,是我的老师擅长讲什么课就开什么课;而不是因需求设置课程,不是按中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设计课程和聘任教师;即使是与课程计划相同,但其内容却与设计者的愿望和中小学实际相距甚远。由于受用聘师资阅历的限制,不能完全按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方案紧密联系中小学实际付诸实施。因而,对训练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如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学科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课程,课时不足,要求偏低;对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心理学、现代课程论、教学论、教学艺术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也重视不够,而对一些时尚内容、系统专业知识却开得过多,避重就轻。在实施新课程培训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纯新课程理念的灌输,另一种则是过于经验化的典型引路。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机整合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既关注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普及,又关注中小学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素质教育的综合素质提升,更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总之以教育发展、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最终作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研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为导引,把研讨与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但是继续教育的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问题研讨的结合仍未走上规范,传统讲授占主导,忽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训一体化”的思想还只是一种理想,研讨教学容易落空,培训中不注重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的共享,停留在远景描绘上,要求中小学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而施训者却不用或不会用或根本没有条件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远程继续教育和校本研修的网络平台和资源平台,解除了受客观条件限制限制的瓶颈。现实中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落后,但又乐于坐而论“道”,不习惯于坐而论“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未能跳出书本和学历教育模式,难于激活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也难于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必须在综合运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培训过程之中受训者与培训者之间、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研讨,达到“脑力激荡”,智慧共享。
  
  四、兼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求复合型的师资,既当教授又当能手,既当理论家又当实践家,随手拿来都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案例,同时又能透过案例进行高屋建瓴的剖析。一个案例能够浓缩教育,包容社会、学校、家庭,或教师、学生、教学等各个层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很强,要求施训者在培训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思维活跃,情绪放松,有利于激发学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但现实中,我们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比较单一,未能在真正意义上落实“专为主导,兼为主体”的师资结构即使是聘请了一部分兼职教师,也大多属于“学院型教师”。这些专、兼职教师或重理论,轻实际;或富理论,少实践;或抽象多于具体,理论多于实践。即使教学中有案例,往往体验不深,生搬硬套,没有真情实感。这些就可能带来继续教育课堂枯燥泛味,或食而不化的现象。因此,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过程中,必须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要构建一支整体实力优化的培训师资队伍,就必须注意在物色师资时的兼容并蓄,形成一支动态优化的师资库。师资库结构中既有高等院校的教授学者、教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又有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学者型领导、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还要有适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补充,以扩展教师的视野。
  
  五、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运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非义务性教育,它具有法规性、规范性、全员性、实效性等特点。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系统运作就应坚持按需施教的机制、强化全程质量管理、以科学、规范、有效的基本思路,遵循继续教育规律,从中小学教师需求出发,依靠社会力量来合理配置继续教育资源,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管理好、落实好,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服务。目前正在运作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场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培训院校直接承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作的主体选择能否跳出原有师范教育的模式,这一点对于长期疏远市场经济的我国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打破培训基地与中小学的围墙,重组教育资源,从知识、能力、素质的多重需要出发,建立和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运作机制。由于我国的继续教育体系还正在建构,继续教育机制的转换正在进行,再加上法律不完善,施训者队伍与培训基地单一,因此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市场化运作有待我们创造条件。在目前不成熟的市场化运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规范性缺失,一方面继续教育的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出现了继续教育市场无序性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行政的干预下走过场,导致出现乱办班、乱收费,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这也是市场运作的真实反映。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职业资格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必须树立培训权威,正视现实问题,加强宏观调控,注重教学实效,各层面共同努力把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引向健康、科学发展的轨道,培育良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