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学生作文直觉思维的培养

作者:李庭亮




  一、直觉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思考和判断出现的一种直接认知或立即理解的思维方式。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而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是“以关系表象作为加工材料,运用关系表象进行直观、空间整合、关系模式匹配、瞬间做出判断等心理加工方式”。直觉思维之所以具有比较独特的加工方式,主要是由于其以“空间视觉表象”为加工材料(关系表象)的特点决定的。
  直觉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虽然在进行直觉思维时,一般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但这种感性不是原始意义上的简单的经验感性,而是经过理性认识与逻辑思维反复运动后所形成的更高级的感性,其光辉掩盖了理性与逻辑的棱角。其次,是在意识边缘活动的持续性。当有关问题进人大脑后,自由联想或思维总是持续不断活动于这些问题的意识边缘,一旦有某种媒介触发,大脑就进入最佳状态,原有的神经联系突然沟通连结起来,形成新联系,从而把握认识对象。第三,是变异的表现形态,直觉思维往往不采用分析、概括、综合、推理等思维形态,而表现为猜想、预见、期待与体悟等变异的思维形态。
  在作文中,直觉所感受到的零散的、个别的印象经过心灵的整合,表现为形象。这种由直觉所创构的形象,就不再是客观外物的直接显现,它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是心灵的情趣表现。通过直觉对表象的操作而引起表象的整合、改造乃至重构,从而创构出全新的事物属性表象或关系表象,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内涵,在作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作文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产生与语感的关系
  
  直觉思维的产生与语感密切相关,语感的训练对于直觉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这点上说,语感训练而形成的语感迁移,恰好体现了直觉思维的首要特征——理性的隐性存在与逻辑的潜藏暗伏。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并对此进行逻辑分析,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借助直觉思维以形成语感。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主体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对语文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2.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母语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言学习与语言训练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学以致用,在语言学习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其次,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3.鼓励想象,诱发审关情感。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言语作品不仅具有表层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从而诱发其审美情感,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作文教学过程中直觉思维的培养方法
  
  直觉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很难用常规的练习方式去进行训练,而必须从根本上去注重习作者的知识经验积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如问题意识、敏捷性、灵活性、果断性等)及思维习惯(如多思善想、善于抓住偶然性的机遇等)的培养。
  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一)循序渐进,建立知识仓库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直觉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设想学生会一朝得“道”便心窍顿开,豁然贯通。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外还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这些都表明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最根本的是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直觉思维能力不是神话,每个人通过训练都有可能具备这种神奇的能力。但其训练就需要教师动点脑筋。为有效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笔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设立了三个奖项,其中包括词汇积累,观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综合、迁移。
  1.“高尔基”奖即针对学生课外对词汇的积累而设。
  2.“竺可桢”奖即针对提高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发现生活点滴的能力而设。
  3.“蒲松龄”奖即针对学生收集、阅读民间题材并适当发挥已有积累,提高兴趣而设。
  设立的三个奖项每周进行评比。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但我们可创设一条路,让学生去探索。使其运用文字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以产生直觉思维的火花。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直觉和灵感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因此,只有发展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学生的直觉思维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丰富表象。同时,还要求他们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从而为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条件。
  如教学中常采用的“悬念法”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目的之二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词汇,为作文打好基础。教师可常常有意在故事讲到一半时,嘎然而止,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到故事的原著进行对照,看一下自己的写作思路是否与作家一致。再如,采取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依据图进行想象,再通过语言把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有利直觉思维的课内外环境
  1.即席演讲。即给学生临时规定题目并限定演讲时间,让学生登台演讲。学生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对所规定的题目急速思考并言之成理。
  2.课堂辩论。即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开展辩论。辩论既要申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又要设法驳倒对方的观点和理由,这种激烈争辩的场合迫使学生必须对对方的发言作出快速反应,并很快形成自己的对策,它与课堂提问和讨论相比,更容易激起学生的直觉。在辩论中,教师同样要做好引导工作。
  3.即兴咏物。即在组织学生进行景物观察时,要学生以所观景物为对象,当场吟诗作文。这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不可要求过高,但这种训练方式对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很有益处。
  4.口头作文。即由教师命题让学生立时口头成文。它与即席演讲相近,但重点是从“文”的角度去要求。口头作文虽然不一定要限定时间,但它同样要求学生必须快速思维,凭借直觉来思考问题。
  5.限时作文。即根据作文题量限定时间完成作文。由于时间限定,急迫感也容易激发学生直觉。限时作文的时间要恰当,既要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又要防止因时间过短而草率了事。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