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教师教育大学化:理念、制度与变革

作者:谌启标




  [摘要]教师教育大学化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其基本理念在于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变革力量包括政治驱动、大学参与和专业自治。国际上教师教育大学化具有多种模式,我国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正在进行之中。教师教育大学化改革涉及到相应的课程观、实践观、研究观和质量观。
  [关键词]教师教育大学化理念模式 评价
  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议程。当下,教师教育大学化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关注的焦点。
  
  一、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理念
  
  从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而言,教师教育已经实现大学化和专业化,其实质是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专业建制,教师教育专门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和培训教师。
  1.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门化。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联合建议《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到:“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训练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及共同的责任感”。当大多数人认为教师作为一种专业的时候,哈蒙德(Darling-Hammond)认为,教师还不是社会学家所定义的专门职业。教师职业实现专业化,必须经过专门化教育机构进行训练。美国“到1940年,‘师范学校’已经过时……州立教师学院也经历了很短的时间,从60年代开始发展成为多目标的州立学校或州立大学,既颁发人文学科学位,也颁发教育学位。”因而,美国的教师教育全部在综合大学进行,各个综合大学基本上都有教育学院或者教师学院,如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等,都是享誉世界的教师教育机构。英国在全国绝大部分综合大学里设置教育学院,甚至一些世界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都有了自己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科。
  美国著名的教师教育专家罗伯特·罗斯认为,大学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学的目的是在某些模式或领域开展教育,如批判性思考、知觉、分析、反思、养成信念和价值观、理解自我、智力和心理成熟等领域,假使大学能够在这些领域做得很好,那么让大学承担教师教育会比其他任何机构都更有成效。
  2.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所谓一体化教师教育,就是指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早在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国际教育会议通过《关于教师作用的变化及其对于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的影响的建议》,强调了教师培养与进修相统一的必要性。由于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处于先导性的战略地位,许多普通教师教育院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机构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不仅要在组织形式上是一体,更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真正实现一体化。普通教师教育院校与教育学院的合并仅仅是组织形式上的“一体化”,仅仅是设置一体化课程的组织保证,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将“一体化”的观念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设置理念。教师教育的一体化课程有着任何独立的教师教育院校课程所不具备的优势。
  3.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教师所从事的专业即包括学科专业,又包括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是把教师训练成为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这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教育着力要解决的正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专业教育绝不只是传统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新的教师专业课程系列,正因为如此,教师教育才成为实施教师专业教育的专门机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教育大学实现学科专业与教师专业分离,就是实现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开放性。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原则在于:第一,大学进行的教师教育强调学术性。教育学知识的内容强调广博,尽可能地广泛引导学生发展。学科教学法与普通课程和学科课程密切关联。第二,教育学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并驾齐驱。其目的是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教师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日常教学问题。第三,教师的学历进一步延伸,不仅培养本科生,包括培养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第四,大学的教师教育处和教育系对各种类型的教育学学习进行了全方位的组织设计。
  
  二、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制度变革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走向开放化、综合化、大学化,这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之路。
  1.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变革力量。教师教育大学化意味着教师教育由大学提供,但是在教师教育专业建制上,包括教师专业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证书颁发等,呈现出复杂的格局。这些变革的动力主要源于政治驱动、大学参与和专业自治三种模式。
  政治驱动的教师教育改革主要特征是国家政府(如联邦、州或省)进行政治决策,不仅对于教师教育进行立法,而且行使管理权限。吉迪恩(Gideonse)认为,政治驱动的教师教育改革反映了政治利益群体对于公立学校体制和教师教育的限制。在这种模式中,专业团体和大学机构一般不参与改革过程。大学参与的教师教育改革是大学承担教师教育改革的部分权力和责任。这种思想强调大学不仅能够为社会培养有效的教师,而且能够将教育目标、设计、资源、服务、课程有机整合。专业自治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大学享有专业自治。大学作为教师培养机构,在教师教育课程制定、评价标准和改革过程中与教育管理机构(教师管理学院)之间存在一定冲突,这也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驱动力。
  2.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域外进展。教师教育大学化具有多种形态,按课程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来分,至少有以下几种模式: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整合性教师教育模式和连续性教师教育模式。
  “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将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有机整合,如果学生选择教师专业,在大学的前两年开始学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运作方法,学生在学习专业学位课程的时候,可以选择教师教育课程;学生也可以在获得教育学位后在社区学院继续学习2—3年,例如英国的教育学士课程属于此模式。
  “整合性教师教育模式”中,学术性培养与专业性教育不仅同时进行,而且是以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的,重点强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问题,并力求使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一体化。许多欧洲国家的中小学教师教育大多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