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谈话技巧

作者:刀春来




  谈话是通过对话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方法。它不受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的限制,是班主任常规的教育手段之一。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话能打动学生的心,其前提是要使你的谈话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以事实为基础,不主观臆断,不听一面之词,不讲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改变原来的认识态度,接受你所讲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为使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具特色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讲究与学生谈话的艺术,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既教好书更育好人的教育理想。
  
  一、善于营造氛围
  
  班主任找学生来淡话,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而找学生谈话的,所以学生一听说班主任要找自己谈话,一般表现得都比较紧张不安、害怕,都准备低头挨老师的“训”。这时,我们如不先消除学生的这种紧张情绪,谈话势必要变成一问一答的“审问”式,这样就不能让学生毫无顾及地真心与老师好好交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不会有什么成效的。因此,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先解除学生的顾虑,以热情打招呼、主动让座等礼貌行为给学生以亲切感,然后从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引出话题。这样,学生的戒备心理解除后师生的心就会走得更近,谈起话来就更自然、和谐、投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善于选择地点
  
  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谈话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一般说来,对于比较严肃和重大的问题,如打架、故意损坏公物等集体危害性比较大的问题,班主任应在室内(如办公室、学工处、校长室等)交谈,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压力,从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还便于班主任直接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一般性的谈话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在室外谈话,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使双方都能轻松、愉快地交谈,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一些特殊现象,班主任甚至要通过家访,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然后制定好方案共同教育学生。
  
  三、善于捕捉时机
  
  教育的效果,并不一定与花赞的时间、教育的次数成正比。捕捉了良好的教育时机,有时只要几分钟,只用几句话,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引起强烈的共鸣;而没有抓好教育时机的教师,就是花费几个小时,进行多次谈话,也许毫无成效,甚至做的工作越多,学生的反感越大。在学生失群、孤独之时,班主任应送去关怀与温暖;在学生犯了错误、自己开始自责时,班主任应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告。教育实践证明,新学期成新一年开始时,学生的正当愿望得到满足时,调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时,师生情感比较融洽时,学生取得某种进步或成绩被肯定时,都是班主任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班主任要捕捉教育的有利时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再就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做教育的有心人。
  
  四、善于换位思考
  
  所谓换换位思考,就是指一个人应设身处地从他人所处的地位、年龄、知识、环境等方面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教师和学生在地位、年龄、知识、认识事物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谈话中,班主任应先全面了解事情过程,然后进行换位思考,最后去决定解决问朋的最佳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更能理解老师,老师所说的话所做出的决定学生也更信服,不会出现抵触、反感等逆反心理。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要比较透彻地认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五、善于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在这里实际就是指在教育学生时,应善于化严格与宽容一体。一个富有责任心和教育技巧的班主任,是从不轻易放过学生身上的一个错误,但也不会死抓着学生身上的一个错误不放,而是善于将对学生的要求和宽容化为一体。“严格”主要表现在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分析上,班主任要语重心长,语可重,声不一定粗;“宽容”则表现在对学生错误的谅解上,因为他们的错误往往是处于似懂非懂、有意无意之间的。谈话中,班主任应尽量避免重提学生过去的错误,或者轻意就找来家长,进行行政处分以及讽刺、挖苦。在这时,学生最需要的实际上是老师的容容与关爱,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犯错谈后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心理。班主任面对这些情况,不能采取一些简单、粗暴或不理智的行为。因为这样更容易让矛盾激化,而问题最终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班主任应做到以理服人,教育时细心、耐心而又对学生不能失去信心,充满关爱,充满期待,这样学生必能向着好的方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栏目编辑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