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伦理调试

作者:赵阿华




  [摘要]本文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展开论述,对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伦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伦理调试
  农民的社会流动是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是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必然。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镇,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无父母监护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人,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
  
  一、民工潮带给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它地方,不能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接受国家义务教育的阶段,也是他们生理、心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还是“自我监护”,都不同程度地给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一)教育方面的影响
  1.家庭教育量的减少甚至缺失。第一,生活技能教育的缺失。父母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内容是生活的技能。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不讲卫生、不洗脸、不洗澡、不理发、不换衣服,有的孩子还长期不吃早饭,卫生和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许多留守儿童上学比较远,起早摸黑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没有家长的护送非常危险。特别是女学生,近年来,留守女童被强奸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些孩子的人身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第二,情感教育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大多从小就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很容易表现出情绪行为的异常,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成人之后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第三,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许多农村家长却片面的人为,只要满足了子女对金钱的需要,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但是,要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父母应该给予子女的关爱和道德教育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容易在孩子大脑中萌芽,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第四,文化教育的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打工后都出现了下降,主要原因是父母外出之后。很多孩子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与监督,家务劳动负担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
  2.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亲子之间关系如何,父母对子女教育效果如何,不仅仅取决于子女对父母的亲密程度和信赖程度,也取决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农村家庭中,许多家长在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上存在着观念落后,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溺爱放纵,专制粗暴等很多问题。一些家长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就很有限,他们在盲目的状态中展开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勉为其难。一些孩子的父母一方留在家里,另一方则常年在外,而留下的父亲或母亲的农活相对于两人都在家时更多更忙,他们往往无暇照顾孩子的教育。父母同时在外打工的许多子女是由他们的祖父母照顾的,农村老人的文盲率高,身体相对欠佳,一般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教育上的事情大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很淡薄,认为读书无用。还有些家长认为读书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
  (二)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因为与爷爷、奶奶、亲戚缺乏必要的思想沟通,缺乏情感交流,成为有父母的“孤儿”,心理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容易形成性情孤僻内向,胆小怕事,自卑与孤独感,自我压抑和封闭,缺乏安全感,对社会很冷淡,情绪容易激动,心理承受能力差,进取精神不强等不良心理。从个性特征上看,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心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又很难有称职的可以替代父母的“监护人”,这使得他们对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这些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逃学上网,打架斗殴以及偷盗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混混搅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越轨行为。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纠正难度要大于非留守儿童,这主要是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渠道不顺畅的原因。
  
  二、调试我国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伦理对策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4]马克思指出家庭内部人际交往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当前,民工潮对我国农村家庭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亲子之间亲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享有同等的各种权利,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调适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伴随人一生的终生教育,其与身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对孩子教养的认识程度,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父母要端正教育思想,摆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地位,既要爱护孩子,又要力戒娇生惯养;既要尊重他们,又要培养他们的社会义务感,使他们懂得享受权利必须与尽义务相联系。父母应主动与幼儿园、学校配合切实了解留守儿童的需要,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只注意到孩子的物质要求,而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社会和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