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化解农村中学实施化学新课程困惑的实践尝试

作者:王家景




  化学新课改在江苏的一些农村中学已实施两年了,实践发现农村中学出现诸多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要求的现象:“科学探究”内容过多,实施有难度;1“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等。面对这些困惑,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的条件,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采取编制手抄报、布置拓展性作业、加强多媒体与教学的整合等多种方法,训练和提高农村中学学生适应新课程学习的能力;将部分“活动与探究”内容改为家庭小实验,养成学生科学探究习惯;明确分工、制定规则,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等,实践表明这些作法是有效果的。
  
  一、困惑
  
  (一)化学新课程要求高,农村化学教学难以适应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得到发展,学会搜集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 (上、下册)中增设了13个“调查与研究”的学习内容,它要求学生观察生活、研究生活。这无疑给知识面窄、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学生和教师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
  1.时间上得不到保证。新教材将九年级化学分为上、下两册,并且下册的内容相对较多。新教材内容有所增加,而课时却不变。如,要求学生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等保健药剂的出售,大多数的学生住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如果到药店调查了解,仅单向行程骑自行车就需40~60分钟,这样一来,调查一个问题,就要耗掉半天时间。对学习任务比较繁重的初三学生来说,时间是不允许的。另外,要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每一个“调查与研究”至少要用1节课。而初三学生调研测试是在4月中下旬进行,这就迫使老师们必须在3月底或4月初完成新课教学,而要在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学完下册内容谈何容易。
  2.农村家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初三化学新教材中设置的“调查与研究”有: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你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②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③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共计13个,这些活动一般课外进行,要完成这些调查研究任务,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而这些资料来自众多领域,涉及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我对本校初三442名同学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条件上网查询信息的家庭只有6人,所占比例为1.35%;有闭路电视系统的家庭有231人,所占比例为52.3%;而每年订阅报刊、杂志的家庭仅有8人,所占比例为1.81%。因此,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常常令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束手无策。
  3.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较差。化学新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体现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但由于农村中学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农村和农村学校不能很好的向学生提供学习化学的条件。加上学生平时学习接触的只是单一的课本教材,长时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学生足不出户,对生活中的物资化学了解的太少,学生平时见得少,练得也少,自然不能适应化学学习的新要求,即使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探究活动所需的证据”的“初步学会”要求也难以达到。
  (二)“科学探究”的内容多,实施有难度
  科学探究是通过“做”来学习的,它与传统的“读化学”、“听化学”的方式截然不同。学生通过深入广泛的科学探究,可使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也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新教材中共设置了33个“活动与探究”,其中21个“活动与探究”是要通过实验进行的,这无疑给硬件设施较差的农村中学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农村中学实验室少(甚至没有)、缺少专职实验员、实验器材短缺、实验药品不足。据调查,本学区8所初级中学有2所学校没有实验室,有4所学校没有专职实验员。农村中学的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能力都较差。在现有学校条件下开展科学探究,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待实验完毕,让学生交流表达时,学生乱说一通,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仍是由老师说出结论,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这样的实验探究课在农村中学比较常见,如此实验探究,非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不多,既丢了西瓜,也没捡到芝麻,学习效率不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虽多,但效果不理想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初中化学新教材中“讨论”的数量明显增加,由原来的13个增至34个,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实践中,我力图将课堂给学生,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来实施新课程。一时间,课堂上活动多多,形式多多。但一段时间后,问题来了:“丰富”的活动之后,学生的课堂收获较以往不见增多,纷繁的活动反倒分散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刚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有的小组每个人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忙于讨论,偏离课本内容,抓不住重点;有的小组却鸦雀无声,无所谓的样子。几分钟后,老师喊“停”,要求小组代表发言,而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张嘴就是:“我觉得应该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这时,其他小组的成员有的说这,有的说那,课堂一片混乱。而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往往成绩好的学生意见先入为主,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他们更多时候是在做听众,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虽说是小组讨论,其实是闹形式,走过场。搞不搞小组讨论都一回事。
  实践中,笔者带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及学校的条件,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现将两年来的探索与尝试情况与大家交流。
  
  二、尝试
  
  (一)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编写化学手抄报。根据班级学生家庭可供学习的条件将学生分组,每6—8人一小组,每一个“调查与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可根据各人专长进一步分工协作)完成一份化学专题小报,并展示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
  2.指导学生搜集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识别、搜集和处理化学信息。教师要善于提供信息,在学生实在无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