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谈教学中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作者:杨再菊
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教师一一罗列历史知识、学生拼命记笔记,更不是教师从头到尾的长篇大论、满堂灌,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很自然的情境中了解历史。教师得帮助学生捕捉历史与现实的契机,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历史将不再是遥远的过去,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回忆,而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由关注现实的需要把目光转向历史课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呢?
一、教师应该善于积累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教学资料
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国家及各地方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会、专题报告会等,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日、2008北京奥运会,报纸、杂志等媒体相关内容的报道及图片很多。如果能将这些相关的报道和图片等资料有意识的收集起来,再按照历史阶段、课本内容相应的排列存放,等到讲述时再加以运用,在讲述相关内容时进行展示。同时,教师还是很多重大事件的经历者,如香港、澳门回归,许多实物如报纸、图片、旗帜、纪念章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料。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收集乡土历史教学资料,适当的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更能让学生明白家乡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笔者所在的三穗县为例,“良上红军亭”、“红军风雨桥”学生都很熟悉,在上《红军长征》这一课时,就把这些相关的图片用上来,学生马上就提起了兴趣:“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除了经过贵州遵义为什么还会经过三穗良上,他们是从哪里出发的,最终去了那里,有什么意义?”所有的问题都顺理成章的提出来了。这样,对曾经去过“良上红军亭”的同学而言,无疑是加深了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对于没去过的同学而言,也了解了乡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了如何将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遗迹相结合的方法。
二、用现实生活经验理解历史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正在谱写的历史。因而,教师应帮助学生架起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桥梁,用现实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很多学生都有旅游的经历,有的学生可能去过遵义。因此,在上到《红军长征》这一课时,笔者问到“有没有同学去参观过遵义会议会址呀?”去过的同学马上就兴奋起来了。然后,请这些同学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遵义(要求要介绍到与课本相关的内容),这时课堂气氛就更加活跃了。事
实也证明,由学生生活经验来分析历史问题,有利于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理解历史问题。
三、用所学知识观察今天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类积累和认识了许多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这些经验和规律为人们观察今天、预知未来提供了借鉴与帮助。例如,在分析台湾问题的走向时,可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向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开罗宣言》等)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虽然台湾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并且与大陆分离至今,但是我们要坚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改革开放和祖国的强大,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要与一切台独分子和分裂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台湾终将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借助学生的现实经验去理解历史,用所学知识观察与预见明天,就能帮助学生架起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学生学以致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拓展历史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讲课前也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和手段,还要发掘校本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资源进一步地探究和开发,有效地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如在“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上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查阅与丝绸之路有关历史读物、图片资料,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上课时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国加入WTO与丝绸之路”。
总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善于发现、挖掘、收集、整理,那么历史课堂将不再枯燥无味,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也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