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用教材教”的理念

作者:云 泽




  新课改最大的特点是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二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用教材教”的理念,谈几点浅见。
  
  一、科学运用教材,培养自主意识
  
  教师的责任不是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通过更多的方法和途径把知识学到手,并构建生成新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1.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重点。语文科的课堂教学中,无论课文篇幅长短,教师都觉得有许多东西要讲。但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导致教学思路紊乱,而且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因此,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整合有关的重要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如《孙权劝学》一文,笔者紧紧抓住一个“劝”字,由“劝”切入,引发学生对文中各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探讨。以学生的品读代替老师的带读,这样突出了重点,使学生清楚地懂得了孙权的劝学是成功的,而且从中让学生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样做远比单纯传授给学生一个故事的传统“教教材”方式强多了。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学科的知识容量大,牵涉面广,是一门具有很强文学性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新课改的教科书的课文编排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学法。从大范围来讲,初中新编的教科书,每册都已按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将五篇相关的同类课文编排在一起。单元后面还有与该主题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听课;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如何复习和记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从小范围而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把学法的掌握逐个落实到各个知识点上面去。如对文言文的教学,就古文翻译的这一块,必须教会了学生正确地使用古文翻译“五字诀”,即“留、换、调、补、删”。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了解决“如何仿句”、“如何品味句子”等内容。
  
  二、营造轻松环境,挖掘学生潜能
  
  传统的教学活动,往往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教师只重教而不重学,不注重启发、诱导,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在课改中急待解决的课题。
  1.树立信心,培养意志。实践证明,学生进取的动力和自信心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不断成功和才华的充分展现以及自身价值得到承认。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教材,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以愉快、无拘无束的情绪去钻研学习。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笔者根据教材给同学们当堂安排了一次人物肖像练笔。结果出人意料:同学们有的写老师的眼睛很圆,象猫眼一般;有的写老师的眼睛特明亮,象十五的月亮一般:有的写老师笑时露出的两个酒窝深得象井头一样……见此情形,笔者非但不恼怒,也不取笑他们,反而肯定了他们的想象力,并耐心地开导他们,鼓励他们今后继续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这样,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发现了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实施开放教学,创造宽松自由的师生互动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学习中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积极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改变单纯的照搬教参教案的做法。只有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的标准。对学生约束过多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学习。教学《羚羊木雕》一课,笔者首先请出几位同学根据课文的内容,扮演文中的几个人物,上演一出家庭纠纷剧。在肯定同学们演技的同时,引导同学们围绕“我给好友万芳送贵重的羚羊木雕”一事所引发的种种意见分歧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探讨,只要观点合理都给予肯定,不太合理的也都给予适当的开导和鼓励。整堂课,学生们讨论问题的热情空前高涨,启迪了学生们的思维,挖掘了他们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伸延教材空间,激发学习情趣
  
  知识是无穷的,教材只不过是一个范本。仅仅靠从教材的传授中获取知识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教材外作延伸探究,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扩展学生的知识,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1.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若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内涵,延伸教材空间,创造一种清新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乐学情感,使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得。在《敬畏自然》一文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大胆地超越教材,安排课前收集宇宙之中、大自然之间的奇闻趣事,然后在课堂中交流,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有关的图像。这样,学生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大自然的智慧”、“敬畏自然"等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懂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道理同时,也萌发了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大自然的信念。
  2.在教学中渗透美育,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育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活动,它通过美的手段(如美文、教师美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桥之美》一文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桥的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启发学生把文中的审美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又如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教学,可先引导学生从正侧两面感受少女罗敷的美,再进一步围绕罗敷的个性、品行、处世方式去评价她的内在美,使学生懂得:外貌美固然重要,只有具备心灵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推崇心灵美,收到了内外兼修的效果。
  3.注重德育,培养健康个性。语文教材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文中的思想情感灌注在自己的语言中,消融在思想里,使学者通其情,达其理,达到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的教学目标。这样利用教材发挥语文的“移情练意”的效能,就能使学生接受“道"的熏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比如,教学《醉翁亭记》,可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深情地去领悟古代优秀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及丰富的哲理;又如教学《蜡烛》、《藤野先生》,应引导学生把作者寄寓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加深对民族气节,民族精神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如教学《邓稼先》、《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应利用教材渗透德育,培养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激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不屈的精神,促使学生情感达到升华。
  综上所述,教材确是多种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等汇集的“信息场”,其中包含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塑造学生、使之得到能动发展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并在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教师要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使教材的功效得到全方位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