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怪现象引起的思考

作者:杨金莲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呈现生机盎然的良好局面。但语文教学仍然出现一些怪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备课模式化。好多教师不分文体,不看文本内容,不视文本难易,备课环节都采用“整体感知→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真情体验”的模式,千篇一律,忽略恰当的教学方法,忽略学生的学习方法,忽略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2.盲目创新,华而不实。一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彻,盲目追求教学招数。在课堂上引进小品、表演、演讲、配乐朗读等形式,不顾文本内容,一味追求教学的多花样,导致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目的的小品课、表演课、演讲课,甚至是轻音乐的欣赏课。对课程中精美的文本资源不去有效的挖掘,该教的知识没教会,该形成的能力未形成,教学毫无实效。
  3.语文课失去本色成了大杂烩。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语文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上的语文课怎么看也不像语文课。课堂上,很少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不去体会文章中的意境,只是让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甚至是生物课、法制课、环保课,成为大杂烩,体现不出母语的特点,导致语文教学失去原味,忽视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违背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则。
  4.引导作用异化为自主探究。新课改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一些语文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在每节课上都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读读、说说、议议就是探究。学生说到哪里,教师就跟到哪里,不去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艺术美和思想美,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课堂上学生成了演员,教师成了观众,课堂成了乱言堂,自主探究成了“问题连成串,讨论满堂灌”,看来热闹非凡,实际浪费时间,收效甚微。
  5.文本拓展远离中心。有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中不对文本拓展延伸,课就不丰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欣赏,或过多地补充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内容,或过早地让学生去大谈课外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远离教学中心,不仅影响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也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这样的文本拓展,并没有对教材进行科学地补充和正确的加工,而是游离于文本之外,成为远离课堂教学中心的变味的拓展延伸。
  6.用多媒体取代教师的一切。好多语文教师认为,如果在课堂中不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课堂太陈旧,教学方法太落后。很多语文教师为此走向了极端,或者挖空心思把作者介绍、生字注音、课文插图、词语积累、课文范读、文章结构、问题回答等内容制成课件,用多媒体演示出来;或者利用网络搜索引擎下载别人的课件,不顾学生实际机械照搬展示。表面看来直观形象,容量丰富,图文优美,声情并茂,实际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文本勾画圈点、读写的机会很少,甚至对文本无暇顾及。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动脑思考、动手练习、动口品读的权力,忽视了对他们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把语文课上成了课件展示课。
  7.课后训练模式单一,数量统一,层次划一。课改以来,好多语文教师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布置课后训练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差异,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作业模式简单,数量一致,层次相同,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张扬,和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诸如此类的怪现象不胜枚举,怪状犹如破堤的洪水,淹没了语文田园的庄稼,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思。
  笔者认为,备课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特别要在重点难点如何突破上多下功夫。教学创新应注意形式与实效的统一,立足基础,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发掘新意。探究要选择适当的内容,将文本疑难点作为探究的重点,重视探究的成果,教师应适时适当引导,让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拓展必须立足文本,挖掘教材自身底蕴,对文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延伸和补充,要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相生相融。多媒体是辅助手段,不是主导,在语文教学中要巧用、善用、妙用,不可多用、滥用、误用,重点应放在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上。作业应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差生做得了、中等生做得好、优等生做得巧,使学生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语文就是语文,不是杂货铺,让语文的本色体现在课堂上,应在课堂上让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说语文、写语文、用语文。课改是改革,而不是革命,在破旧立新中,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要继承并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