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引导个体体验 学习个性语文

作者:朱红梅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总是注重理性的分析,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直觉体验,其实,语文教学对学生个性心理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体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呢?笔者的做法是:
  
  (一)在激发经验中体验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课文中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语言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教师可激起学生回忆,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例感受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让学生凭借类似情境,进入文中,感受其境;凭借相似情感,以己度人,感受其情;凭借相通语言,心有灵犀,会心会意。
  《鼎胡山听泉》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写入夜后的泉声,引导学生领悟泉声的美妙从而感受自然的美妙应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句子的感悟与生活体验紧密联系。在引导学生感受那流淌过草地的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泉声时,可引导:“同学们,你享受过这种轻柔的抚爱吗?”学生们想到了春风拂面的温暖,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抚爱,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泉水对小草那种温柔的抚爱之情。“厚重回响”所表现的情境学生一时难以体会,可说:“这么多细流都赶过来共同演奏起这美妙的乐曲,这美妙的乐曲在空山幽谷中回响,给寂静的夜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是‘厚重回响’的泉声给自然增添的无穷魅力!”然后让整间教室都回响着厚重的声音:“这只是小小的一间教室,在鼎湖山那万籁俱寂的夜里,在寂静的空谷中,有无数道细流奏响的音乐那才真正的厚重回响呢!”让学生们安静细细体会。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感受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声音的感受上,而是对声音、形象与情味的整体感受。文章的语言是美的,课堂的情境是美的,师生的情感是美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对话也是美的。
  
  (二)在自读自悟中体验
  
  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做标记,勾一勾、画一画。在交流的时候,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表述见解,也可以提出质疑,不必担心自己的见解是错误的,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是幼稚的。因为学生们都知道:语文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乐园,在这里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都会得到尊重。
  在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寓言《自相矛盾》时,在五分钟的自主阅读之后,学生开始交流。有的说:“我认为应该为那个围观者叫好,别人都没有看出楚国人的破绽,它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真了不起!”有的说:“我认为这个楚国人卖的矛和盾质量不一定不好,或许他的盾和矛质量都是上乘的,但因为不懂得经营策略,导致自相矛盾。”还有的说:“看来做宣传,得有个度,不能言过其实,要讲诚信,更不能自相矛盾。”……再如,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学生在体验爸爸和汤姆内心的情感时能自读自悟,如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①认为在读时应该强调“必须”,因为这是一个规定,这是一个任务。②认为应该突出“这条鱼”,理由:指的是鲈鱼,因为有规定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③认为文中爸爸用低沉的声音说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爸爸也不忍心把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虽然很低沉,但字字有分量……学生在自读自思、自问自解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分析正确的思维方法,积淀语言材料,丰富语感经验,同时初步体验文章蕴含的情感。
  
  (三)在领悟精彩中体验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情感萌动、发展的契机,细读、品味精彩语言,悟其神韵,使学生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能力。如苏教版第八册《特殊的葬礼》中对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景象的对比描述,给读者在情感上造成一个巨大的落差,心灵上带来强烈的震撼。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情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如果我们就是游客,站在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面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先轻声地朗读课文或默读课文,让学生进行小组内合作,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并相互补充完善和丰富对瀑布的直观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声情并茂地说,可以富有感情地读,也可以把自己描绘瀑布的画展示给大家看。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和学生共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不要只要求学生去讲。因为面对文本,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我们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开放的语文教学,因为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要试图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因为它融合了思维与品质的培育,想象和个性的教育;我们呼唤还给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我们更期待的是课堂教学中这三种策略的融会贯通,因为它将会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达到语文教学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