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标下互动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与策略

作者:刘 风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阅读教学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互动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其独特的特点,能够化繁为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切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创造出生动有效的教学局面。
  [关键词]新课程 互动教学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义,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尤为重要。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本文就互动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和策略作一些探讨,希望有益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互动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特点
  
  1.化繁为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突出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重点之一是在语文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方法与过程上,以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为主,有效地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变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略课文的内涵,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教师如果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突出重点。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2.授之以“渔”,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建构互动的思维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获得阅读的情感体验,是互动式课堂阅读教学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特点突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也显示出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一直以来,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出了众多默默接受的学生,而在这默默的接受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日益消失殆尽,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高屋建瓴,把“渔”授以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展示出学习的主体性,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去获取“鱼”。在这自主获取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学习能力。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行为的实质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教师在阅读中是介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人,是引导者、点拨者、启发者和激励者。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课本不再是教本,而是读本;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只有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互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与困惑,敏锐地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全面的互动学习中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形成分析探讨问题的、锲而不舍的动力。而在此阅读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纯粹答疑者,而是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应自觉地充当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推动者。教师要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阅读差异,才能让学生体验在兴趣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身的阅读体验。
  
  (二)互动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1.师生之间的个体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阅读教学的统一体,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最佳组合。过去有人认为,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就是师生互动了,实质上这仍然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式。真正的师生互动,是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均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阅读能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其情感、思想、思维、品质与学生的阅读行为、认识、情感、思想、思维等产生撞击,进而产生师生之间情感、认识、思维等方面“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共鸣。
  师生互动是课堂阅读教学互动的核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整个课堂阅读教学效果的保障之关键。那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建构师生互动的机制呢?
  (1)尊重学生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文本,兴趣是关键,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生阅读的潜在力量。阅读文本本来应该充满情趣,闪耀灵动的火花,而放眼当前的阅读教学,竟然让许多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这是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需要,忽略了兴趣的激发,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当然,学生的需要并不是说让学生天马行空,想读的就读,不想读的就放弃。所以,师生互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将阅读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求知的需要,让学生生成阅读的兴趣,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中愉快的阅读,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2)关注学生基础,制订合适教学目标。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最近发生状况,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要求太高,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就会丧失进取的信心,失去阅读积极性;要求太低,学生毫不用力就可达到,阅读的兴趣也会消失殆尽。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表现为一种调整的动态性,即在师生互动中各自达到有所预定而又不确定性的、变化着的目标,以确定互动处于最佳状态,那种认为目标一经设定就不可更改、非要达到不可的教学目标观极不利于教学互动,其结果也必将适得其反。
  (3)建立适当的期望,提高教学目标效度。著名文学家萧伯纳曾说过:“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期待心理是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相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可以戒除教师的急躁心理,使教与学双方的情绪和谐起来;与此同时,又可以给学生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又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对每个学生建立适当的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体贴和行动方式将期待传递给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不同的机会,使学生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任、趋近教师,形成积极的师生互动。教师不断挖掘并向学生展示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目的和语文学习价值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和个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使学生自觉地将教学目标内化为学习目标,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体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