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改背景下的多元化评价原则初探

作者:窦福良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其中学生评价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评价应该由“一元”转向“多元”,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注重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功能等方面体现多元性原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 多元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评价重点是关注选拔、评优、奖罚等功能,忽视了教师、学生的发展。评价改革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也是关系到课程改革实施和成败的关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多种智能,每个人每种智能发展程度不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评价应由“一元”转向“多元”,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任何教学评价总是与一定的培养目标相联系的,并以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目标不仅规定和制约了教学计划的内容,而且还为教学评价规定了内容总体标准,使教学评价标准有了依据。
  评价内容多元化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体系,即以多维视角的评价内容,综合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它包含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部分。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健康体魄、审美能力以及其他潜能与特长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评价是单向式的自上而下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学校管理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主体即评价者就是教育行政部门 (对学校评价来说)、学校(对于教师评价来说)和教师(对于学生评价来说)。作为相应评价对象的学校、教师与学生均被看作被动接受评价的客体,没有参与评价发表意见的机会,评价缺少民主性和人情味,不利于学校和师生对自己的教与学进行反思。而评价主体多元化应该是“多向性评价”、“多主体评价”。强调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之间以及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互动。即原来只能作为被动客体的评价对象也可以作为评价者对“上级”进行评价,如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反过来也可以评价教师。同时,评价对象也可以对“同级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如教师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还有评价对象也可以自评。
  另外,家长、企业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也可以参与教学评价。这样形成一个多向的、多主体的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网络式评价系统,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和配合评价工作,又可以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特别是对学生评价来说,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社会的评价,力求从多维度来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实现学生在自评中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在他评中认识自我、精益求精;在评价时赏识他人、取长补短。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评价标准是教学评价的准则,它解决的是用什么来衡量评价对象的问题。传统教学经常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对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中展示的师生丰富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个性等交往内容关注严重不足,不能以多种标准、多个尺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教师以及整个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者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即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多元化的,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多元性评价特别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师生的主体性。这也意味着对师生存在的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原有情感及个性等的尊重。它客观上要求教学评价必须有多元的标准。不能再像传统教育评价那样,用一个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用一个模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用唯一的分数标准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导致的是个性差异被抹煞,独创精神遭打击,往往会出现学习上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优秀的学生”,在评价标准上必须突破传统的只重分数、不重人,只重学科知识掌握、不重应用知识的能力及身心素质的整体发展,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标准,建立起多元性的开放性的评价标准体系,从而使评价能真正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有了评价的标准,还需要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性。传统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就是考试,尤其是书面考试,认为考试是最有效的评价方法,分数是最客观、最严谨、最科学的,考试代替了评价的一切。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和学生,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用是极其有限的。而多元性评价提倡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除增加口头测验、实际操作测验等方式外,还要使用一些其他方式,如自我评价、产品制作、成果汇报、论文撰写、调查报告、讨论、答辩、活动评价等。还可以增加对每个学生即时、即兴的个别化评价,从而使评价方式与手段更加多样化、灵活化、动态化,把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与专项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五)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一般来说,评价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受评价目的的影响,也就是说,评价的目的不同,其功能也就有可能不同。因此,导致评价功能“单一”或“多元”的关键,是人们对如此多样的评价功能的认识和选择。传统教学以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中心,其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证明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学习水平。这就使得传统教学对教学评价的证明功能或言总结性功能情有独钟,而对其它功能却重视不够,从而使现实评价中出现“分数决定一切”的现象。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该更加重视过程,要避免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和甄别功能的偏向,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多种功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实现教学相长。
  评价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新课题。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只有依据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光亮,刘莉,刘悦.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刘学文.浅论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构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