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参与意识

作者:王希祥




  主体参与是指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认为:“一切数学知识、技能、思想的获得,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感知的消化、改造,使之适合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才能被理解与掌握。”可见,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长期有意识的培养。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这种关系建立的关键是教师要摆脱以往“师道尊严”的观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交流。情感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知情交流的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表情、思想的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便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感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情感具有调节功能。当一个人愉快时,更容易通过感知接受外界信息。当学生处于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就能把看似“强制性”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见,教师经常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便能构建师生共进退的良好关系。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同时教师应注意针对学生个性丰富的特点,适时、适度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来改善师生关系,如“很好”、“你真棒”、“真不错”等,或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会使学生投入你情感的怀抱,那时学生会没有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吗?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1.设置悬念,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有适宜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而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学生就会还给教师灿烂的火花。”教学开始时教师设置的悬念,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把”的一根导火线。通过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使问题得到解决,能让学生领略到茅塞顿开的激动、登堂入室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
  2.开放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主动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事物产生兴趣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求知欲就旺盛,思维敏捷,参与的欲望就更强烈。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科知识的原型,寻找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给出习题:某数学年会即将开始,请你设计一个整体结构是轴对称图形的徽标,并用简练的文字说明你的创意。这是个来源于生活的开放性习题,学生可以从现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多角度地去思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很高。从作业来看,有的学生设计的图形是由圆和正方形组成,简洁又美观;有的学生设计由一个等边三角形旋转一定角度组成,很有创意。这样的开放性习题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挖掘潜能,提供学生参与的舞台
  
  1.课堂中提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发挥群体智慧,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互帮互学、相互提高。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生生互动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更易主动参与其中。如在《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教学中给出例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是对角线BD上的两点,且BE=DF ,试说明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至少得出三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再选出一个最为得意的证明方法推选代表发言。学生们互相合作,主动参与热情很高。教师在实践中善于抓住时机,让学生在独立思索与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既开阔了思路,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组织讨论,激发争论。青少年的一个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争胜好强。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引发争论,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好办法。问题往往在讨论中越辨越明,讨论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组织讨论可采取同桌或小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在数学概念教学时,笔者常常设计一些判断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且争论。如《等腰三角形》的教学,给出判断题“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是正确的,也有的学生认为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必然是等腰三角形,但提出当第三边也和两边相等时,是否是等腰三角形呢?此时,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显然等边三角形是属于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所以三边相等的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对于上述的判断题,学生争论的关键是“有两边相等”还是“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一些学生提出“有两边相等“应该包括特殊情况第三边和两边相等,而后者仅指“只有两边相等”的情况,所以上述判断题是错误的。这种讨论可吸引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能促进相互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通过争论,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3.学生上台,客串老师。教师根据数学课题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一些合适的、学生易讲的内容,让学生临时客串老师给其他学生上课,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点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新颖,迎合了部分学生的表现欲,他们积极参与,像老师一样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兴致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