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课堂效率

作者:赵献龙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的推行让一线老师比以前辛苦多了。老师不但要像以前那样吃透课本,还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认知的方法,养成探究的习惯。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讲与学生操作的矛盾一直存在。怎样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实际操作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基础,明确教育方向
  
  将玉石加工成玉器,工匠首先要了解玉石的大小、形状、性质等情况,然后构思好最终要完成的玉器的特点、样式,才能下刀。如果盲目出手,很可能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就会毁于一旦。教育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才,也是如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好学生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才能以此制定出实际、高效的教学计划。
  
  (二)确定课时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明确了总的教学目标后,应制定出清晰的教学计划,从而确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课时所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明确在每一课上具体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以及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在讲授《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学生不太爱听,如果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效果比较好。还可以打开一台计算机,让大家看看主板、CPU、内存条、网卡、声卡,使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必要时让大家动动手自己安装一台计算机。在实践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装的动手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大家对计算机系统的兴趣。当学习字处理软件时,利用中学生上进心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系统传送同学们制作的文档,让大家进行评判,使他们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总是在内心暗暗鼓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强的动力。在潜移默化中,教学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开展巡课小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的科目,它是以操作为主,学生们听懂看懂,不等于会操作,反之,会操作才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一个小“坎儿”,导致后面的操作都不能进行。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信息技术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学生操作很快,而有的学生操作很慢,甚至有的刚刚接触计算机。基于以上原因,挑出班内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巡课小教师。建立班级小组,让巡课小教师分布到各班级小组。其目的就是让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外,还可以帮助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的同学,同时也激励操作能力强的学生主动地学习更多知识,起到了“强带弱,弱激强”的作用。
  
  (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如下环节
  
  1.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实用的方法。通过解决这些模拟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遇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吸引。同时,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景中,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2.任务分层。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以往单一的任务设计往往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可能半天也无法入手。长此以往,能力强者对这些问题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而能力不足者则对这些任务望而却步。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影响课堂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把学生简单的分成三六九等,硬性分派不同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可以适当地转变一下形式。
  3.学生探究和尝试。把制作以任务的形式分配到各小组,以竞争的方式让小组商讨具体的制作方法和最快捷的制作方法。为了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和自主探究的精神,可从每组中选出积极者,代表本组上讲台,边操作边讲解本组的任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自我展示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实现了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4.评价。抽取学生作品分别进行自我评价、同学的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即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能力;同学的评价即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评价即是鼓励学生,提出完善性的意见。
  5.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课堂所用的知识点,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然后,教师展示课件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所用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