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如何让学生适应高中数学教学

作者:张亚江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还未走出初中教育的模式。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已经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有许多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有的甚至跟不上。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因此,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对刚进高中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初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差异
  
  1.从教材内容上看,与初中相比有如下特点:
  (1)容量大:以新教材第一、二章为例,概念多达三十多个,性质、法则、定理多达二十多个,而且在这两章中渗透了高中所有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集合与对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及配方法、换元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
  (2)逻辑性强: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如函数、集合、增(减)函数等等,而且还要掌握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如y=f(x)等。学生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意义,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而且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有一种上陡坎的感觉。老教材把命题和充要条件放在高二,那是因为高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但新教材把它们安排在高一的第一章中,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
  (3)连贯性不强:一些与高中联系较紧凑的知识,在初中并不是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浅尝辄止,没有深入。进入高中后难点过于集中,加上中考后假期过长,部分学生思想松懈,使许多与高中联系较密切的知识被遗忘,造成知识脱节。
  2.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看,初中生主要是以经验性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在这一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具体形象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而高中生主要是以理论性为主的抽象性逻辑思维,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能力,不仅能理解大量的抽象概念,会根据数量、形体的本质属性给数学概念下定义,而且还要能运用概念进行复杂的判断、推理,揭露事物的矛盾与运动,从而逐步形成辩证逻辑思维。这对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相当高,要求他们思维严谨、做到有理有据;观察力更加精确、深刻,能够洞悉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注意力日趋稳定,有意记忆与理解识记占绝对优势,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数学材料,解决数学问题。
  3.从学习态度来看,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依附性,机械记忆所起的作用相当大,解题注重套模式,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把握不够。而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理解,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解题中的指导意义,注重对解题规律与方法的总结,元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他们不仅要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且还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各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断的构建、完善知识体系。随着高中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不少学生愈来愈困难,信心愈来愈差,有的干脆放弃,考试经常出现几分的现象。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解决对策
  
  针对初高中教材、教法及学法的特点,还有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合理铺垫,循序渐进,防止急躁。初中生刚升入高中,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时间的原因,好多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因此,在讲授高中新课时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学习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非常必要。因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之事,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
  2.降低起点: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分步到位的策略。如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讲授时可通过求一些简单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值域让学生理解值域的概念;单元复习时介绍几种求值域(或最值)的基本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或单调法等,降低对学生逻辑能力的要求。不过于要求严谨性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新教材中删去了奇偶函数图像的对称性以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的对称关系的证明过程,而只是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加强对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培养,同时又要注重数学的生活化、趣味化,充分体现数学的人文精神,不过分要求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降低逻辑门槛,让学生消除学习数学的畏惧心理,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无论是那种学习方法,都要注意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也要在学习中不停的总结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