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

作者:陈卫东




   [摘 要]“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时,要做到教学目标层次化、课前预习层次化、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后作业层次化、课外辅导层次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个性差异 分层教学
  
  新课程标准数学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的数学修养奠定基础。而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知识的领悟和能力的提高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新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如果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仍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一刀切,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相悖的。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比以前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回顾我国高中教育的历史,过分单一的数学课程给许多学生带来无尽的烦恼,也使人才选拔机制产生过于机械呆板的弊病。随着教育的发展,接受高中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这使得学生的个性差异越来越大。如果说以往的“精英教育”还可以勉强地按照一个模式进行教学的话,那么今天的数学课程就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差别。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根据个性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就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高中教学中有两种倾向:一是没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根据老教材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大量扩充内容,随意提高教学要求,这种现象在高一必修内容中尤为突出,导致大量学生学不进,对数学“望而生畏”,完全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人为制造了一大批“差生”。二是误解了新课程标准,认为新课程标准面广量大,于是在教学中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过分迷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将大量精力用于烦琐运算或技巧训练,这必然使大多数学生基础极为薄弱,最终“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显然与新课程标准的初衷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不顾学生个性差异“一刀切”式的教学的危害,切实开展教改研究,探究“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1.了解差异,进行分层。分层教学中的分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了解差异,要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好、(B)中、(C)滞后三个层次,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真正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各项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部分,并可在这部分知识上超出课本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符合个性全面发展规律的。同时,要使学生明确这种分组方式的意义,为了减轻基础不理想的的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教学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一种帮助他们提高数学能力的方法,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目的是在完成《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课标准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全体学生的数学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2.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并将层次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要求,可分三个层次:①了解/识别,感受/理解,经历/模仿,反应/认同。②理解/独立操作,领悟/内化。③掌握/应用/迁移,发现/探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C组学生达到①;B组学生达到①~②;A组学生达到①~③。例如,在学习“三角恒等变换”时,要求C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A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前预习层次化。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预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C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主动求教或帮助别人;A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其他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备课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课堂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数学概念形成的背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必须舍得花时间,要使C层学生也能理解,教材上的“思考”内容,一般由B层学生回答,而习题中的“探究·拓展”问题主要让A层学生在课后思考,教师给予指导。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不拖泥带水,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
  (4)课后作业层次化。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C层作业是基础性作业,以感受理解型习题为主,B层是基础性作业和少量思考运用型习题,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思考运用型习题,同时要求A层学生课后主动研究教材上的“探究·拓展”问题。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C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大量的培优补差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C层学生补缺,给A层学生加开小灶,引导他们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这样可进一步使C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A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
  分层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在为他们减轻负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也能为喜爱数学的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数学食粮,使他们尽早接受现代数学基础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