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议

作者:王文忠




  长期以来,受某种社会功利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学精心构建智力结构,认真构建伦理结构,惟独审美结构的构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只重智育、德育而轻美育是片面的教育。鉴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指出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素养有重要意义。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意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作为教师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教育。下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些浅见和体会。
  
  (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中国的文字就是很好的美育素材,通过习文识字学生也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
  1.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书法是中华民族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教师可利用写字(书法)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优良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热爱。在写字(书法)教学中,可利用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激发学生写字兴趣,不仅挖掘其外在形式美,还提炼其内在精神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写字课让学生赏识隶书、宋体、楷书等字体的结构之美,同时给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父子勤奋学习书法的故事,鼓励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写字训练,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感受语言文字形式的韵律之美。汉语言文字按一定的规律编排所呈现出来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并通过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的熏陶。
  3.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所载内容的内涵美。诗歌简练而富有韵律,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美,小说的语言生动、巧妙情节都给人以极大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收录大量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代表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体现出的诗人的浪漫胸怀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富含着深刻的哲理;近代的老舍、冰心、巴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在各年级的教材中都能欣赏到。在讲授这些作品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把语言文字的美教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可训练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使其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而思想情感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共同提高,使学生受到了生动的审美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描述大自然的,通过这些文章一是欣赏作者笔下的神奇瑰丽的大自然,继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意识。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从文字中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而这美丽的一切来自于大自然。同时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文字美和景色美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教育,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生活实践,展示环境遭到污染、破坏,动物遭到杀戮,植物被践踏的图片,提示人类的家园正在遭受破坏,逐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美丽的大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知美、赏美、爱美、创美的情趣。
  
  (三)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文中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或人格化的角色都有鲜明的形象,如英勇顽强的邱少云、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诚实善良的小珊迪和善解人意的卖柚子的姑娘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这样就能收到震撼心灵、影响一生的教育效果,可以使语文课发挥出对学生进行美德美育的功能。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优美语言、动听的旋律、精美的图像、鲜明的色彩等一切美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做游戏、开展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也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