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诗歌鉴赏中的对比阅读题浅析

作者:李志军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必考题,培养和提高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比阅读是训练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 对比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诗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诗歌的比较阅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对比热点:
  
  (一)比较诗作所描写的意象及其创设的意境
  
  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客观物象。意境则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比较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意象的异同,还应透过其表象,注意诗歌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及其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等方面的异同,注意思想感情或艺术境界的异同。作答时应在指出意象或意境的同时,指出它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境界。
  
  问:试析二诗意象的异同。
  答:同——都以春天景物为描写对象,都有春雨、落花、啼鸟。异——王诗“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色彩鲜艳,重在视觉形象,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孟诗“啼鸟”“风雨声”重在声音,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二)比较诗作的情感和感情基调
  
  诗歌的出现伴随着诗人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对思想感情的领悟是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作答时应该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找出其具体的细微差别,准确表述。
  
  问:试比较二诗感情异同。
  答:同——两诗都以春为话题,都有惋惜春光流逝的诗情。异——白诗中的一个“始”字表现作者在春花落尽后见到盛开的桃花时,充满惊讶和喜悦的感情。黄诗中“春无踪迹”“无人能解”表现了希望一点点破灭,无限怅惘和苦闷的心情。
  
  (三)比较诗歌语言
  
  彻底的了解语言文字是诗歌鉴赏的基础。高考中的鉴赏必须从语言入手,要做到准确理解词语,体味词语的内涵。在对比阅读中,要注意相同或相近词语在不同意境中的差别,对于表达情感的差别要准确作答。
  
  问:比较 “应有”“犹有”流露出诗人的不同感情。
  析:①应有:这两字蕴涵丰富,表现了诗人孤寂中寻找旧迹的复杂心情,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②犹有:去年系舟的痕迹犹在,自然道出,出人意料,说明此处停船旅客不多,表现诗人孤寂怅惘的心情。
  
  (四)比较诗作的艺术技巧
  
  赏析艺术手法和技巧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艺术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作答时应该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的特点选择对比点,准确作答。需要强调的是,手法是为感情服务的,作答时要将诗歌所表现的感情表述出来。
  
  问:试比较二诗艺术技巧。
  答:①李词中的“剪不断,理还乱”说的是“丝”,谐音“思”——“愁思”。把离愁比作丝,比喻难以排解的纷繁愁思,生动形象。朱词中的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是借代手法,委婉表达出对朝廷苟且偷安的愤懑和斥责,表露诗人渴望收复中原的心事。②李词直接描述,形象清晰,“无言”“独上”“寂寞”突出诗人孤独的身影,一弯残月,满腔愁绪,表现得哀婉动人。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借景抒情,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沉郁。
  
  (五)综合比较
  
  实际上,诗歌鉴赏更多时候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就更需要系统分析、全面比较、灵活作答了。
  
  问:偏爱哪一首?试从思想内容、手法两方面简析。
  答:①杜诗表达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杜诗选取了一个场景,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的淋漓尽致,含蓄委婉,余味无穷。②崔诗描写安史之乱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感叹现时的衰败,有很浓的感伤情绪。全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借景抒情,感情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