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杨 惠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忽视的。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这样的朗读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会读”呢?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至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出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形式花俏、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或请学生配画外音,或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一次,在教《九寨沟》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跟学生说:“九寨沟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只有读出九寨沟的优美,才能在介绍时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3.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的朗读训练中,先利用录像来设计导读,借助媒体让学生目睹从未见过的美丽的香港。当学生看到香港的美丽的街灯、繁华的夜市、迷人的浅水湾的时候,学生会由衷地赞叹:“真美啊!”从而使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就容易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4.生动形象的范读引路。范读是形象化的手段。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的朗读训练中,教师借助人们对邓小平的深厚感情,用低沉、悲痛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哀乐背景,把人们对邓小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听了老师的范读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情感上产生了共鸣,都自觉地尽力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表情去读。当然,这一点对老师的朗读水平要求较高。另外,还可采用课文录音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