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小学生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作者:王 晶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影响有效学习。在此提出几点实施策略,和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合作 问题 实施策略
  
  孔子曾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又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说明彼此切磋,交换心得,有助于个别学习。同时,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间的合作互动能促进认知成长,在合作团体行为中的示范作用较儿童个人的表现更深入。但是,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眼下,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我们随处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了起来。但稍作注意就会发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教师也缺乏组织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将无法发挥。因此,如何使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取得最佳效果,仍值得探讨。
  
  (二)实施策略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在语文教学中,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必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再见了,亲人》一课,由于本课前三小节结构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后,没有按照顺序从第一小节讲到第三小节,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阅读兴趣选择其中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任一小节,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学后,再在合作小组内交流,或将选择相同内容的学生组合成“动态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2.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有灵活性。合作学习的方式,既要考虑学生自身交往能力的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灵活选择。根据平时观察、研究及教学实践,我认为合作学习可从同桌两人配对到四人合作,循序渐进,取得经验后,再引导学生组成动态合作小组。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特点是构成小组的成员不固定,而是根据每节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由学生按照自己选择的相同类型的学习内容,自由临时组合在一起。他们之间是一种临时性的“志同道合”关系。如在作文课《______,我想对你说》的讲评中,让学生根据题材内容不同,自由组合几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与评议,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学习方式比教师指定的学习小组在学习时空、学习内容等方面更具有开放性,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学习的过程,思维共享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和同伴讨论,分享自己的构想,征求别人的意见,同时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报告者等,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有一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得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小组中有的学生提出用线绕圆圈一周,然后测量出线的长度;有的学生提出剪下圆圈,在圆周上标上一点,后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测出周长;有的学生提出在圆周上涂上颜色,标出一点作为记号,然后在白纸上滚动至起点为止,测量出带色线段的长度……在推导计算圆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的操作,有的测量,有的记录,有的计算,有的汇报,分工明确,共同探究。这样,在开展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共享小组学习的成果,优化了学习过程。
  4.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保证。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一两分钟后,老师喊“停”,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老师只是带学生跑了一下场后又回到了自己的“主场”,唱起了一问一答的“传统戏”。合作学习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时间一展自己的才华,这种充分参与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激发学生认真听、讲、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积极吸收、记忆、理解、思考,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充分讨论中,学生表达了思想,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养成在实践中听、思、议的好习惯。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充分享受合作学习的成果,甚至会产生一些个人学习不能达到的新奇想法。因此,合作学习要根据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给足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
  5.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要突出多样性。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小范围内的集思广益,在“组际交流”的思维碰撞下,还可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有新意的答案。通过组内讨论,每个合作小组都有了各自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班汇报,让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达成共识,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学习。通常合作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然后本组成员适当补充。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兵马俑军阵”这一部分内容时,有的小组充当军事家,画、摆军阵图;有的小组充当文学家,研究作者观察顺序;有的小组当导游,带领游客参观兵马俑……任何一种展示方式,只要是有益的、正确的,我们都应以积极的眼光去欣赏它,并达到组际间的思维共享,产生“1+1>2”的合作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沈大安.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5).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