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互动

作者:罗东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师习惯性地满足于“讲授”而剥夺了学生对话的机会,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也就没有了学生思维的主动发展。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显,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
  
  关注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愉悦的课堂是实现学生与老师对话的前提。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应是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导读活动。然而过去,我们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教学过程的流畅,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课堂对话只是一种“传话”,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那么应该如何关注学生,实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呢?
  1.关注学生人格,以尊重为准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置学生于平等的地位,避免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消除学生在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愿意同你倾心交谈。
  2.关注学生实际,不按“本本”走路。无论课前的备课或课堂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例如,在让学生分组讨论时,老师应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组织下一个活动。
  3.关注弱势群体,引导人人参与。课堂中总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总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根本不参与者。教师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自学,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教材负载着传承基础文化的功能,其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学生只有善于与文本对话,从“对话”中自主获取知识,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知识学习的要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活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二是受到情感熏陶;三是获得思想启迪;四是享受审美情趣;五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但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意义的获得(即读懂了什么),使得对话仅在认识的层面上进行,难免会变得枯燥单调。老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读书、探究,让他们在自学中不仅学会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要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体验到作者生活的乐趣。
  
  (三)沟通合作,实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学生与学生心灵的交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合作,表现在对话上仅仅是学生个体的片言碎语,一种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对话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老师,要有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意识,要善于把学生之间的对话逐步引入正题或组织正反两方面的辩论,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中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时,结合“阅读提示”(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他又是怎样开垦菜园的?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从这些词句里,你能感受到什么?)向学生明确阅读要求,让学生每四人为一组,选择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人讨论,每人的机会均等,都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从独立思考与操作——小组内对话——小组间的对话,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参与对话,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层层对话。在知识获取的环节上,他们以相互对话取代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传授,从而达到了合作的目的,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四)知识碰撞,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
  
  众所周知,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两人互换后,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同是两个人,若每个人有一个知识,两人互换并碰撞后,则每个人至少有两个或更多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的知识或许是死的,但“碰撞”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相互间用知识交换并碰撞,是实现学生与知识信息对话的关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知识碰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知识信息对话,产生智力碰撞,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总之,课堂上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知识信息等全方位的对话,使探究性的语文课堂成了一个多元的立体交叉的对话空间。在不断生成的对话中,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