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上好历史活动课 提高学生能力

作者:周景林




  新课程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编排中都安排了适量的活动课。上好这些历史活动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能力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学习方法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反映。自主学习能力本身属于一般学习能力的范畴,是每个人天赋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本能,上好活动课则能使这种潜在的本能得以更好地释放。笔者上每一节活动课之前,都会告诉学生活动课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应该搜集整理哪些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在课下搜集、选择、整理与活动课有关的历史图片、实物、史料等等,在这些搜集、选择、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分析、比较、归纳等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喜欢活动,喜欢动手。他们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示。为此国家教委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特设了社会实践课,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各个学科也开展起各自学科的活动课,对于提高这门学科的动手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历史活动课就是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展示动手能力的平台。例如,在初一学生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课上,笔者就鼓励学生说:中国的历史博物馆很多,你们或多或少都参观过一些,有关历史的展览你们可能也参观过不少,可你们想不想拥有自己开办的“历史博物馆”呢?如果想的话,那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在笔者的鼓动下,同学们兴致很高,于是让学生搜集或制作他们自己所能完成的文字卡片、图画剪辑、摄影作品、历史模具、实物资料等等,并让学生自己把他们搜集或制作的作品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教室一角的“历史博物馆”里,三年下来,“历史博物馆”里的“文物”真可谓琳琅满目!笔者还定期让他们在学校进行展览活动,让作品制作人亲自讲解制作的过程、内容、感想等等,同学们受益非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
  
  让学生在历史活动课上就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展开辩论,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所以笔者经常就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在历史活动课上让学生展开辩论。例如讲完拿破仑以后,对于这个毁誉纷纭的人物,有人对他恨之入骨,称他为“吃人的魔鬼”;有人对他顶礼膜拜,把他同普罗米修斯和上帝并列,称他为人间的“天使”。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笔者安排了一节活动课,让学生进行辩论。首先按照学生的意愿将全班学生分成“天使组”和“魔鬼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若干小组,各小组按照各自的任务结合课本的内容,通过进图书馆、上英特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拿破仑的课外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并整理成小卡片在大组内进行交流。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推荐出四位同学作为辩手参加辩论,我让学生自己选出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辩论。按照辩论赛的程序,双方运用搜集的材料论证拿破仑是“天使”还是“魔鬼”,并驳斥对方的观点。最后笔者给这节辩论课做了归纳和总结。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辩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诸多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存在的不足。使学生知道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也懂得了应该客观、公正、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接下来的活动课中,就秦始皇的功过是非、西安事变是否应该和平解决等历史问题也让学生进行了辩论,通过辩论,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辩论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课对学生深层次要求的一个方面。在历史活动课上,笔者有意识的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在上《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这节课时让学生扮演记者,让他们报导帝国主义列强蹂躏中国人民的暴行和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生存、崛起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悲壮激越的场面;《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活动课上让学生充当导游,向大家再现了红军长征过程中钻枪林、冒弹雨、爬雪山、过草地的震人心魄的画面,再次弘扬了为了民族大义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长征精神,使学生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上好历史活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辩论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