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把握细节 构建活力课堂

作者:余金兰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节是决定事件全局成败的关键。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表现为多样的格式和复杂的结构,具有独立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细节,使课堂上的细节永驻孩子的心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
  
  (一)发现细节,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细节敏锐的发现,常常会成为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初读此句,大多数人会把感悟的点聚焦在鲁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上,但经过反复涵咏,用心贴近作者,你会发现那两个“清清楚楚”不停地在你的眼前晃动。笔者在教学这两个“清清楚楚”时,做了如下的细节处理:
  师:来,请大家也细细地读这两句话。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用了两次。
  生:清清楚楚。(有孩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师:别急。你读着读着,这两个词,它突然间会在你眼前晃动起来,你就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行吗?(生自由读该句)
  师:小周晔她对什么清清楚楚?
  生:伯父的那种表情和动作。
  师:是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了变了,变成了……
  生:严肃的。
  师:孩子们,在“趣谈《水浒》”、“笑谈‘碰壁’”中,伯父是谈笑风生。而此刻变得如此严肃,他在想什么?孩子们,拿起笔来,把鲁迅想到的,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就写在课本的空白处。(生专心致志地写话)
  师:来,我们一起来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一起来聆听先生在想些什么。
  师: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我们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说小周晔在年幼的时候,她记得‘清清楚楚’地仅仅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那么等到周晔长大成人以后,她记得‘清清楚楚’地,难道还只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吗?这‘清清楚楚’还有什么含义?(生发言)
  这一教学细节,找着课文的切入点,在融情的想象中把两个“清清楚楚”剖析开来:年幼的小周晔“清清楚楚”的是伯父那严肃的面庞,而长大后的周晔“清清楚楚”的实则是伯父的那颗爱心。
  
  (二)创设细节,化疑解难的转折点
  
  细节是理念的具体化,它是思想与理念的外显,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把设计好的细节放在流动的课堂整体中才能彰显其价值,这个特定的情境应是与整个课堂浑然一体、和谐共存的,看似不着痕迹的情境或细节正是教学的水乳交融的和谐。细节的设计缘于对教材、学生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缘于对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和利用。
  有效的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生活中的情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尽量真实的环境,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在《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这一风景区,条件所限,也不能用课件去演示,所以学生无从感受“每个细节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这样的意境。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细节:
  教师:(播放萨克斯曲《回家》)请你们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很轻柔,很舒缓。
  学生:让人想念亲人。
  学生:听后让人心情很平静、很舒畅。
  教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说得不错。我们再来听一曲,谈谈感受。(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
  学生:很激动,让人振奋。
  学生:感觉很带劲。
  学生:很有气势,能给人以力量。
  教师:哪支曲子听后有那种“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只觉得胸膛在扩展”的感觉?
  学生:(齐)第二首曲子。
  教师:是呀,你们的感觉是对的,听到那“黄果树瀑布”声就像听到这支曲子一样,让人有一种细胞躁动与血液沸腾的感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节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小节)
  教师这一教学细节的巧妙设计,化解了学生对文本的疑惑与陌生,拉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沉醉……
  
  (三)捕捉细节,生成教学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和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不应该忽视这样的细节,只有被关注,被珍视,它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过程。
  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人教第四册)第九节教学片段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是呀,这只猴子做事没有主见,没有耐心,轻信别人的话,就想今天种下去,明天就能吃到果子,结果什么也没有种成。如果你是那只猴子,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我要种一棵梨树。
  教师:“杏四梨五”,梨要五年才结果,你能等得及吗?
  学生:能等得及。五年里我天天给它捉虫、施肥、浇水,我要与它一起长大。
  教师:你真有耐心。你喜欢吃梨子吗?
  学生:不是的,因为我奶奶有肺炎,经常咳嗽,人们说喝了梨子与冰糖熬的水能治咳嗽。等到结了果子,我天天熬汤给奶奶喝,所以我要种梨树。
  教师:你真是个很有孝心的孩子。奶奶听了一定会很高兴的。老师把写有“孝心”两个字的一颗“红心”奖品奖给你。(大家鼓起掌来)
  学生:老师,我要种一棵太阳树。
  教师:你为什么要种太阳树呢?
  学生:不是有首歌叫《种太阳》吗?我想种一棵太阳树,让它们结出很多很多的小太阳,送给那些需要阳光和温暖的人。
  教师:你真是一个爱幻想、有爱心的孩子,你会实现这个美丽的愿望的。老师把写有“爱心”两个字的一颗“红心”奖给你。
  上述两次鼓掌虽然不是课前的预设,但庆幸的是,笔者及时捕捉到了这两个细节,并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四)关注细节,升华文章的情感点
  
  关注细节,沿着文字的脉搏,感受作者的情感。文字是跳动的脉搏,一篇文章铺陈舒展,在激昂跌宕处往往是作者直述胸臆,一吐为快的情感旋涡地带。教学时,这些地方大有文章可做,在这些地方打造细节,可把学生、作者、教师的心糅合在一起。
  何其芳在完成《一夜的工作》前的一个夜晚,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在“西花厅”的“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办公室里工作。总理的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精益求精、谦逊平和……带给何其芳强烈的震撼,他在文章的最后,不能自已,对自己说,对全世界说:“看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是何其芳情感喷薄、直述胸臆、一吐为快的地方,每个文字后面都有一个灵魂在跳动。若抓住此细节,会使教学精彩纷呈。
  可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细节是促成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股神奇的力量。只有把握课堂细节,才能抓住精彩瞬间;只有把握课堂细节,才能构建活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