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者:王俊英




  [摘 要]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关键词]创设良性氛围 开展民主研讨 注重逆向散发 注重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江泽民同志还提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语文教学又该如何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呢?下面就课堂教学谈谈这方面的浅显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良性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是把握课堂气氛的舵手,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以专制、放任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产生冷漠和不满情绪,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他们才有可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智力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定要打破高高在上的单向传输模式,和学生进行多向互动的平等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利用好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对学生发现的有深度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首先应给予热情的赞扬,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可组织大家辩论;对需要阐释的问题,可让同桌互问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在放手让学生讨论或论辩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什么,而要满怀激情的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开展民主研讨,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研讨法”教学。研讨法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讨的过程。我们在这种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开展认真、热烈的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研讨法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提供方法、自学研读、设疑辩议、归纳小结四个步骤。有人担心学生自由提问会造成问题深浅不当、远离教学目标或问题难偏使教师措手不及的现象,其实,假如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解除了思想束缚,让思想自由奔走,那么,教学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其次,教师要从包办代替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不当“救世主”、不做“发言人”,和学生平等相待,把自己的“底牌”亮给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做是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尊敬的。至于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我认为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学生疑问一般从现有知识出发,再加上有课文的提示和练习的导引、教师的点拨,是能够把握课堂的重心的。
  
  (三)注重逆向散发,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无论设问、答疑,还是命题、评论,不能仅满足于现成的说法或模式,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如教学《庄子·养生主》时,引导学生就“见义勇为”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人说:看见坏人坏事,勇于挺身而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人当即反驳道:面对凶手高举的血刃,难道你也要迎刃而解吗?恐怕还是报警安全有效吧?有人说:消防队灭火、110维护治安,本来就是各司其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一份公民的责任,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提倡“见义巧为”,何必拿鸡蛋碰石头呢?斗智不斗勇嘛。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实践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如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抓住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采用“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本中的有关情节”的办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完璧归赵》时,让学生把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表演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演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暴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这一形式,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组织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把思考的内容描述出来,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敢于冲破语文教学“旧概念”的束缚,正确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大胆地改革,不断地创新,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激发学生富有创新的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