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张素平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方法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教师的责任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感悟,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方法是软化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工具。没有经过方法软化的知识只能是死知识,即使学会了知识也并不聪明。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与做人。那么在新课程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做一个高效的语文教学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教中,学生要达到目标的方法与途径要由教师去引导。引导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过程的质量。
  首先,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的促进者。要帮助学生确立目标,确认与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语文学习策略;要创建背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建立平等、自由、接纳、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教育的前提;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平等地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与体验;要引导学生去读课本,关怀课堂,关注过程,关注质量。
  其次,教师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文本、情景、问题、丰富的教育资源都是研究的对象。我们要通过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理论对话来帮助自己认识迷惑不解的实践,发现自己并未注意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推理判断,使之更客观公正。
  第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方法、价值观与做人。要相信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基础,注重与生活联系。让书本中的东西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产生知识的地方去,这样知识就变得鲜活了。《学记》里这样说到:“道而弗牵、张而弗仰、开而弗达”。学生的一切活动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引导的过程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开而不达。
  
  (二)追求高效的教学过程
  
  教学中过程是核心,结论只是副产品。要达到一个高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三个过程即: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
  首先要注重备课。驾驭教材的目的是为了驾驭课堂。教师不仅关注讲什么,更要设法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教材再次开发,使教材生本化、师本化、校本化。
  其次,要努力达成高效的指导。在讲授的过程中从倾听学生的感悟中展开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对当堂内容有兴趣而且主动学习和参与。关注学生中的“关键事件”突破,使语文教学引起学生的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并且提供激励性的及时反馈。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任何教学都将没有实际意义,那将只是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课堂是学生展现天赋的舞台,教师应一边做画龙点睛的归纳,一边进行充满暗示的铺垫。指导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问与倾听,高效的提问应是开放性的,并且保持一定的难度;倾听则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等待与倾听,同时注意补充、追问和扩展。
  
  (三)贯穿高效的激励
  
  高效的教学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应具有一种激励性人格,具备热情、期望、可信任感。热情是对学生热心、对语文学科的信仰。教师的期望能导致学生不同程度的成功,会使学生改变自我。同时,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可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