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中学历史课创新教育初探

作者:潘昌琴




  [摘 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历史创新教育就是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将创新人格的培养贯穿历史课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换各种教学手法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开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也是新课标实施的初衷。现就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课是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状况,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和教育性极强,所以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学得进、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会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发展创造力和认识能力的心理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它转化为学生对知识热烈探求的求知欲。例如,每当接一个新班,第一节历史课上选择演讲法,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明学好历史的意义、作用,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有效地启动。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只要学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能积极投身到教师设计的情景之中。学生一旦入情入境,就很容易唤醒自己的学习兴趣。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学生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因此,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时,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
  另外,要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如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都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得提供了保障。由此联想到我国正在开发大西部,同学们就此展开热烈讨论,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不但思想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表现自己的创新精神。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创设一定的情景给学生标新立异创造条件。面对敢说敢做的学生,应把教师鼓励的话语常挂在嘴边,欣赏的目光时常关注,奖励措施积极到位,使学生在和谐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感动,敢于表现自己、善于发现自己。
  4.上好讨论课,给学生创新机会。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景开展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时,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最终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全面的认识:双方都有胜负,但法西斯德国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争论中同学们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参与争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就是竞争意识培养的过程。
  5.尝试多样课堂教学方法。
  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在讲一战二战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使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可联系语文课中的《蒲公英》一课;讲辛亥革命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