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武连起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但仍有很多教师对朗读的作用认识不深,朗读指导不到位或走形式。本文就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 作用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形式。《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不仅有总的论述和要求,而且在分学段要求中专门有讲朗读的条目。教材里也写得清清楚楚,而且多数课文后边都有朗读训练。这都说明了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但在仍有很多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或走形式,究其原因,大概对朗读的作用认识不够深。本文就此申述一下朗读的好处。
  
  (一)朗读能帮助理解语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力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更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文字本身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有利于教师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中感受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能从语音语气上感知词语意义,如“哈哈,还是我的记忆好”,把“我”字的重音读出来就可知道是在批评“你”的记忆不好。通过比较朗读,可以推敲词语的意思,如在《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讲解“盯”这个关键词,首先让学生把“盯”换成“望”读一读,在读中比较体会,然后请学生用动作来演示“望”和“盯”,从而懂得“望”是一般的远远地看,“盯”是靠的较近,较长时间地集中一处看。课文用“盯”这个词生动地刻画出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一心想要葫芦的形象,最后再带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种葫芦的人之所以一无所获是他只盯葫芦、不顾叶子的结果。
  
  (二)朗读能帮助再现情境
  
  文章是表述作者感知到的客观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大脑中再现这种情境。这个过程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视听神经的协同活动,接受文字符号的音形复合刺激,从而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实现再现。朗读是一种好的方法,特别是低年级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儿童又长于形象思维,还原并不难。一般地说,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即可入情入境,将课文读出感情来。《关怀》一课第二段,写周总理走进教室听课的情景,提示学生:“你们一边读一边想,脑子里就会出现许多画面,总理是什么样的?他的表情怎样?动作怎样?不信你们试试看。”带学生看完电影后,我又说:“下面你再根据想象的画面读,看谁读出感情来。”果然,学生们都读得亲切柔和,感情表达的十分充沛。又如《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让学生们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把听者引入一幅美妙而又令人神往的画面中,仿佛眼前出现了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洋,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通过读,学生不断调动自己的表象积蓄,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出作者所表述的情境(画面);通过读,又不断调整,使之更清晰、更准确。
  
  (三)朗读能帮助领悟文章内涵
  
  在文章中,作者总是要通过对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寄托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这种思想感情,不管是何种情形,都应注重在再现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一步细读、深读原文,投入感情体察作者的情感轨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提高,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如《周总理的睡衣》一课,教学中抓住“捧”和“望”与“拿”和“看”作比较、品评,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小护士对周总理和邓奶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使学生理解、掌握准确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相机点拨学生在什么地方该详读,什么地方该略读,什么时候该轻读,什么时候该重读,而绝不应该以自己“头头是道”的“讲演”去局限学生的思想,侵占学生的读书时间。
  
  (四)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传递情感信息,而且能触发情感,引起心灵的共鸣。重视朗读,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文章的结构美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得到真切的感受。《春风吹》是一首儿童诗,诗的第一节描述了春天的特征,内容浅显。在教学中,可首先采用简笔画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柳绿、桃红、燕归、蛙醒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认清春天的特征,理解四个拟人句,然后重点指导朗读,找出四、六行末的韵脚(用·表示),让孩子读时把韵脚稍稍拖长。根据诗的内容划分成音步(用/表示),读出顿挫舒缓的节奏;确定朗读的重音(用。表示),这样强弱的重音,再加上顿挫舒缓的音步,形成了节奏鲜明的、独特的音乐美,极具感染力: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孩子们反复地吟诵,陶醉于生机盎然的春景中,陶醉在诗的优美旋律中。下课了,孩子们都围过来说:“杨老师,我觉得读诗就象在唱歌一样。”通过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学生的这种思想感情和兴趣又必将变为推动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读都应该是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读”这个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