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从知识素养到气质修养的梯度渐变

作者:王 敏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它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社会的变革,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器物的变更到制度的创新再到文化变迁的过程。文化的变迁最深刻,影响也最大。
  当前的制度改革也是一样,它先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改变中国的教育制度,再由外部(社会反应)反馈到教师内部,从而使教师文化也相应的得到改变。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塑学校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文化的重塑中,究竟需要塑造什么样的教师文化?
  想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人的见解: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自己的《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概念的模糊不清,足以让人越辨越糊涂。不过,删繁就简,从中仍可以看出,人们大致从两个维度——动态、静态来界定文化概念。”山东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润洲先生沿用了这个概念,并充分研讨了这个内容,他认为:“从静态来看,教师文化就是教师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其核心是教育教学价值观;从动态来看,教师文化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性、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其核心则是行为方式。前者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份文化之中,后者则主要表现在教师形象文化、交往文化之中。这样看来,教师文化主要由精神因素和行为方式两部分构成,具有历史性、稳定性、民族性、可塑性等特征。教师文化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内部教师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笔者十分赞同这个说法,并且在新时期的教育制度改革下,教师文化被时代赋予了更不一样的内涵。
  
  (一)教师角色文化的转变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代对教师角色的一个定位。韩愈认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而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而教师角色如何定位是由一定的教育教学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随着教育价值观由成绩育人转变到素质育人上来,教师已由原先的定位“工具人”转变为“引路人”。
   所谓“工具人”是指把教师仅把教育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教师的价值、意义完全体现在目的的实现上。这种“工具人”的教师观强调“师”对“道”的依存关系和工具价值,注重的是教师对社会工具价值的实现。这种教师只是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能力的单一要求,而人才的其他方面,如:品质,性格等,却是这类教师无法顾及到的。教师没有自我的独特性与发展性,长此以往,教育内容必然会失去它的活力与激情。“引路人”的教师则具备作为人的需要和尊严。教师不再是教育体制下的工具,不再是社会反应的接受器。教师首先是个人,其次才是教师。我们必须要顾虑到教师本身的需求,才能使广大教师在这个行业上专心致志的研讨出更深刻的成果。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师通过在岗位上的快乐成长,将其激情溶入教育教学中,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成为张扬个性、肯定自我、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教师将自我知识素养融进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以充满遐思的彩色语言表达富有意义的新观念,让教师以充满智慧的对话引导学生催生出富有创意的新结果。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益的。
  
  (二)教师形象文化的转变
  
  自古对于教师形象的描述都是刻板而严厉的。因为在以往的教师观强调“师道尊严”,要求的是对权威的维护以及对自身形象的固守。于是出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间等级森严的制度,将教师与学生放到不平等的地位上来。既然是在“父”的角度上,那么其外在形象必然被刻画成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缺乏情感,不苟言笑。这个完美的教师形象造成人们对教师的印象的固定化、刻板化。人们在要求教师呕心沥血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心中无我,只管奉献。但是请不要忘记了,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新时期的教育制度下,教师要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个人素质征服学生,让学生打心底佩服教师,认同教师,从而心甘情愿地学习。这种将学生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才是教师所应追求的效果。
  原有的应试教育让许多教师迷失在成绩之中,压抑在考试之中。整天琢磨考试,揣测题目。教师的精神生活空间日益狭窄,人生追求日益浅薄,教师的知识储备常常是画地为牢,只是关注考试内容。应付中考、高考,虽不需要太多的教育智慧,却消耗着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教师疲于奔命、变得促狭无力的根源。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的教育活力都被消耗殆尽。这些都脱离了教育原本的宗旨,于学生于教师都是不益的。现在倡导的新课改,就是要让教师从单一的成绩模式脱离出来,好让教师把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博学善能中去,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天文地理,都应懂一点;琴棋书画,也能来一些。他们有“以教人者先教己”的精神追求,集经师与人师于一身。教书富有感染力,育人富有感召力。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独特乐趣与成就,从而激发教师后继的持续发展。
  
  (三)教师交往文化的转变
  
  从原有的封闭疏离转变为和谐协作。教师交往文化重在探求与教师有关的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主要有师生关系、师师关系、教师与领导关系以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往的教师——古代的私塾先生,往往是单独开书舍,独立教书育人。在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上,显然是教师高人一等,学生与教师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育人方式一直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在新时期的教育制度下,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利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变“师道尊严”为“良师益友”。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团结、协作的师师关系,才利于教师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挖掘。师师间的相互协作,既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又可以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观念和方法的提升,情感和心灵的共鸣。这不仅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是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只有尊重、信任的领导与教师关系,才利于整个学校的和谐统一。一个好的学校,如果不是上下一心,而是矛盾重重,那么再好的师资也做不出傲人的成绩。一方面,领导者要确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师的人格,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建构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信任领导,理解他们的工作,关心学校的发展。
  只有沟通、对话的教师与家长关系,才利于规范学生校内外的行为。一方面,教师要在积极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把学生的情况告诉家长,并指导、帮助家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与他人交往的情况,提供学生在家庭、社区的生活和活动情况,并与教师一起共同寻求教育学生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