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学习中的引导

作者:马振兴




  总结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感悟到: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讲究引导探究的策略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后乃至终生的持续发展。具体的引导方向有:
  1.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应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基本的方法是要有顺序,抓特点。例如,指导学生给三角形分类,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三角形角的大小,将三角形按角的大小不同分为三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然后观察三角形边的长短,按边的长短不同将三角形分成三类: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不等腰三角形。观察、思考是探究学习的基础、起点。
  2.引导学生操作。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动手与动脑、用眼结合起来,使多种神经分析器协同工作,可以加速新知的吸收、内化和与原有知识的重组,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
  3.引导学生实验。实验能把动脑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现新知的同时,增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是探索新知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活动,通过实验,学生可以领悟实验的程序、方法,养成严谨认真的探索态度和按规则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提出问题:三角形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哪一种稳定性更强呢,实验是最好的求证方法:捏着一个长方形方框的对角轻轻一拉,方框就会变形;但是捏着三角形任何相对的两个点拉,即使用较大的力,三角形也不易变形。实验清楚的证明,三角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4.引导学生猜测。猜测实际是一种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的结果虽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它能帮助我们迅速地确定探索的方向,展开探索活动。可以说,猜测是探索活动的起点,没有猜测就没有目标明确的探索。猜测需要想象,让学生猜测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当然,猜测不能独立完成探索活动,发现新知必须同动手、实验等手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作用。一般情况是,以观察的结果为凭借,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动手、实验等活动加以证明猜测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例如,凭观察结果猜测,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可能相等,再经过动手比量之后,证明猜测是完全正确的。
  5.引导学生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比较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带普遍性的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因为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尊重学生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事物,更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但是,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发散思维,必须把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而比较则是连接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桥梁。所以,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追求算法最优化。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比较是最好的方法。学习9+3时,学生发现多种算法:①先把“3”分解为1+2,9+1=10,10+2=12;②先把9看作10,10+3=13,13-1=12;③一个一个地数;④3比2多1,9+2=11,9+3=11+1=12。哪一种算法更简便,更有普遍性?让学生继续计算9+5、9+7等后互相交流。通过交流,发现使用③④种算法或者比较慢,或者行不通,从而使学生抛弃③④算法,采用①②种算法,使算法得到优化。
  6.引导学生推理。推理是探索未知最为简便最为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思维方式,在探索活动中运用推理,不仅能帮助我们迅速地找到规律,求得真知,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几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结合使用。比如已知长方形对边相等,还知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运用演绎推理就可推出这样的结论:正方形的对边也相等。
  7.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当课堂教学某环节有多个答案时,不要急于明确对错答复,而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番讨论、交流,这样就把学生肤浅、模糊的认识变得深刻、清楚一些。要把丰富多彩的答案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对各种算法进行分类、提炼,从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深层次的感悟,就不能缺少学生的反思。教师应在不断的追问中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暴露真实思维。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交流有时候是积极的,但不是互动的,如面对一些难题,当优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大部分同学都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抢过话题进行解释,如果答错了就马上进行纠正。这样的课堂,学生会变得呆滞而刻板,缺乏激情与创新。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的精彩之处、错误之处及时追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想法。
  无论哪一种学习方式,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引导的方法、方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