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作者:陈贵华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恢复音乐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智力的全面发展,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高中音乐欣赏课呢?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
  
  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长流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一定是音乐方面特殊人才,但是必须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驾驭课堂,开展其他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师除对本专业的歌唱、演奏、舞蹈、指挥等技能,还有作曲知识、中外音乐史及重要音乐作品、作家等方面的音乐理论必须掌握外,对文学、历史、美学、地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的边缘学科知识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教学时才能运用自如,才能改变那种迂腐陈旧、形式呆滞的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此,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胜任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工作。
  
  (二)巧妙运用音乐教育教学艺术
  
  高中音乐欣赏课内容繁多,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很感兴趣。他们往往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不同的乐曲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以消极的态度去应付,不认真听,不动脑想。鉴于这种情形,在教学中,可先从导语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导语是教师导入新课的语言,是课堂讲课的第一个环节。俗语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比如在教民歌部分时,课前就听到有同学说民歌没意思,土里土气的,不喜欢听,没兴趣欣赏。为了吸引学生,笔者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资料,设计方法。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两句乐谱:一句是民歌《沂蒙山》中的,另一句是《十五的月亮》中的,先让同学们视唱,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说明《十五的月亮》是以山东民歌为基础,演变加工而成的。这说明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几首民歌。这样,同学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课上得很顺利。
  
  (三)精心传授音乐作品欣赏方法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所反映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的三个阶段:直觉(感官)的欣赏、感觉(情感)的欣赏、理智的欣赏。不同体裁的音乐欣赏的要求、方法也不同。
  1.对于歌曲的欣赏。一般可以借助歌词较直观地理解歌曲内容,达到欣赏的目的。对一些歌词内涵较深或者寓意较朦胧的作品进行欣赏,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学及文化素养。而对一些古代的、其他民族的、外国的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作品的欣赏,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素质之外,还要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民族习俗、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等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2.对于器乐曲的欣赏。对一些近代的、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如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对于大型的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尤其是一些无标题音乐;对于一些大型的标题音乐作品,除了了解其时代背景之外,还可以根据乐曲的说明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是以我国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借鉴民间器乐的表现手法,并以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创作成的。在欣赏时,要求学生按照揭示的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抗婚—纵身投坟—化蝶”灵活地去理解欣赏乐曲内容。
  
  (四)借助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主要借助有关图片、幻灯、录像、电脑进行教学,但必须强调“以听为主,以看为辅”,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将音乐知识讲解与乐曲欣赏相结合。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不容易记。多媒体集声像于一体,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不再单调,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当然也不能一味地教学生欣赏乐曲,中间要穿插一些音乐背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加全面。因此,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乐曲的同时应结合音乐知识的讲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搞好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探求,在教法上不断创新,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