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初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教学

作者:杨 琨




  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在2001年提出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计划中写道:“我们有一个真正的国家危机,我们越来越分化为两种国民:一种会阅读,另一种不会;一种充满了梦想,另一种则胸无大志。”这充分说明了阅读在培养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尝试着把“研究性阅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成功的起点。学生只要具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实际上便创造了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会取得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要创设多种情境,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探索的愿望。
   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很容易就解决了。
  
  (二)教给学生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磨刀不误砍柴工”道出了学习方法正确的重要性。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要从三个方面思考:这篇文章写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初读一篇文章,要通过快速浏览,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中心和主要写作方法。对语段的阅读也是如此。
  例文: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节选)
  住——密封座舱
  密封座舱是载人航天器上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生命设施。太空中的强辐射,就像原子弹爆炸时的辐射一样,破坏人体细胞组织;高速飞行的微流星体撞击,能致人于死地;人体暴露在高度真空中,不仅仅是缺氧窒息的问题,而且可能体液沸腾、汽化而迅速死亡。密封座舱的舱壁,可以防止辐射和微流星体对人的伤害,座舱中的空气可以使人不受真空的伤害。初读例文可看出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内容是: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重点说明密封座舱的功能。这个初步印象为解答文后的题目打下基础。
  如填空题:密封座舱对保护宇航员生命起最大作用的是______。通读本段就会得出答案是“舱壁”。但有不少学生误答成“防止辐射和微流星体对人的伤害”。原因一是没有从整体上掌握该段的意思,再就是审题时粗心,将“起最大作用的是什么?”误解为“起什么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的,习惯出能力。学生只要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就会逐步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制定阅读计划的习惯。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制订计划,包括整个初中阶段、一个学期、一周乃至每一天的阅读内容和阅读量。其次,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也要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关键词语、重点句子、阅读感受、不明白的问题等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学生采用这种阅读方法,不但能把握重点内容,加强理解,而且还能有许多新发现。明末清初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金圣叹就是用这种“评点法”读《水浒传》,从而提出一整套小说理论的。
  
  (三)运用“问题解决”法,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
  
  根据不同类型文章及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讲解课文时,注重方法,并不断创设情境。如在分析《济南的冬天》时,讲到阳光朗照下的山,先让学生结合四川盆地的实景想象一个城市被群山环绕,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城市就睡在摇篮里,给人很温馨的感觉。济南也是这样,那么文章的句子就好理解了。又如分析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的比喻时,让学生找出本体和喻体。“白花”是本体,指树上的薄雪,“日本看护妇”是喻体,两者的相似点在于都是白色,都在顶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指山坡雪后斑驳的色彩,草色与雪色相间的美景。“更美的山的肌肤”指春天到来后满山的花草。因此归纳出分析比喻句的方法:寻找相似点,本体和喻体。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应脚踏实地做好每一步,这是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以及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展开了“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思考更具有主动性,阅读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形式多样化,既活跃了气氛,又强化了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具备高尚人格。
  
  (四)做好阅读向课外拓展的指导工作
  
  实践证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大纲指定的名著阅读是学生阅读的精品。教师还应积极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读物,使他们能在课外博采众长、陶冶情操、增长才智。
  结合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研究性阅读带向课外,带入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幸福的生活片段,一段优美的历史故事,一处绚丽的自然风光,都是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好材料。这样能使他们体会到研究性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在课外,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讲成语故事活动、诗文朗诵比赛、自出练习题活动、课本剧、语文大观园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而读书节活动优化了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师生的一道精神大餐,激发了师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读书实践中,与大师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视野,享受生活的快乐。上述一切,都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和阅读产生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
  研究性阅读教学过程,是积极推动学生情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储备与综合运用的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能力、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