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对策研究

作者:孙璋林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无定法,学无定法”的思想在教材中得以体现。与老教材相比,版本变多了、内容变丰富了、阅读部分和活动增加了,这也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困惑。尤其是在自然地理部分的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重点又是难点,非常抽象,往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由于初中对于历史、地理、生物等非中考科目所开设的课时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甚少;第二,学生对于外界的信息获取量非常有限,知识面相对狭隘,空间想象能力不够;第三,受条件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第四、新的高考模式出台,使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抓好语文、数学、外语这些主要学科就行了,对于地理不够重视……这些都是制约自然地理教学的主要因素。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用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来讲解这部分内容,既做到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又把地理知识传授给了他们。
  
  (一)利用资料直观教学
  
  教《地球在宇宙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教师教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可以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详细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第一堂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复习课与新授课并举
  
  在讲到地球运动部分时,发现学生的初中地理学得很不扎实,有的甚至连“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往往先给学生补上初中地理知识,随后再结合高中内容加以讲解,这样帮助学生将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减少了,学习效率提高了,从而使《地球在宇宙中》这一自然地理部分的难点内容变得脉络分明。
  
  (三)处理问题化繁为简
  
  新课程里面有许多知识是通过活动或者是阅读部分来体现的,有些知识凭当前学生的基础是不能自己理解的,比如地球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是阅读部分,但是学生对这两个周期很感兴趣,解释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并没有给他们大量的复杂的相关资料,而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直观的演示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部分知识。具体作法就是先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再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运转轨道,由于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恒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说地球自转了一圈即360°;当以太阳为参照物时,太阳距我们相对较近,所以球上的人在连续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内地球的公转可以不能忽略,这段时间内地球大约在公转轨道上公转了59′,因此要连续两次看到太阳地球就必须多自转59′,即为360°59′。那么关于时间的差异也就显而易见了,这样让学生在感受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知识的感官认识。
  
  (四)鼓励动手参与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理图,并亲自动手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适时的应用。强调在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重要的是实现从图形到图形的转换,即把不熟悉的图转换成常见的图形来解决问题;同时自然地理部分并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而地图是理解这部分知识的抓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图形来分析,而且往往很快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学生很有成就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加强对图形的训练,还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深入自然生活,让他们了解更多的自然地理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精心选题举一反三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地掌握地球运动内涵的。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题量不宜过大,关键要精。譬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分析它时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找出答案,更要分析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自己理出思路。经典的例题做过之后要进行适当地形式、数据等的变换,再让学生自己思考,最终做到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仅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接受知识很快,并经常能够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地理现象和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查资料、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尝试,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其实质也就是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朝这发面发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